1973年,“文革”还在进行中。在那种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华罗庚创造的“双法”应用于生产实践,他称此为“一种特殊环境下的科协活动”。该年6月,华罗庚率领推广“双法”小分队来到宁波。7月上旬,市里安排了几场“双法”报告会,第一场报告由华老亲自讲授。
那一天,天气非常闷热,华老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考虑到华老讲课中有许多数学术语,怕听众听不明白,市领导特意叫人在主席台下最前面支起了黑板,由我用粉笔将他讲的数学术语写在黑板上。那天,市人民大会堂楼上楼下座无虚席,走廊和周围也坐了许多人,可见报告何等引人入胜。在这场报告中,华老用通俗的例子,把人们认为神秘的“双法”的科学道理和“0.618理论”说得浅显易懂。比如,他启发大家:“一支粉笔多长最好?”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的问题。”
接着,华老又举了个生活中极常见的例子问大家——发面做馒头放多少碱(小苏打)好?“可否针对食堂定出一个标准来?假设我们的食堂有100人就餐,用面多少?放碱多少?这100人有多少说好吃的?统计一下,不就有标准了吗?我们就是要找出最合适的用碱量,最大限度地供给食堂里说好吃的人。”
通俗易懂的比喻把优选方法的目的,即“减少实验次数、找到最优方案”的要领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华老的报告激起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华老亲自率领的小分队接着去宁波动力机厂、拖拉机厂、太丰面粉厂推广应用“双法”。在宁波拖拉机厂一个金加工车间,小分队教工人用分数法进行车床选档方案试验。他们就地取材,现场说法,用12个零件摆成一列,作为一个车床的12个档,在车床旁向工人讲述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提高工效的方法。
在宁波太丰面粉厂,华老对该厂味精生产的配料、温度、压力、时间诸因素用“0.618”法进行优选,最后定出生产味精的最佳工艺,大大提升了味精的产量和质量。
此后,宁波各地先后成立了20个推广“双法”的小分队,推广“双法”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这些小分队共推广“双法”成果5160项,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达1100多万元人民币。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华老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倒在讲坛上。我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华罗庚的名字将永远活在宁波人民和宁波科协工作者的心里。
(作者为宁波市科协正处调研员兼中国技术市场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