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此次当选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一开始也比较意外。但后来也意识到,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整个中国数学界的荣誉。当然也有我个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因为中国数学界强大了,是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是应该倾听的声音。因为国际数学界也想知道中国的数学家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相关资料显示,马志明致力于狄氏型与随机分析的研究,在研究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的对应关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人合作建立了拟正则狄氏型与右连续马氏过程一一对应的新框架,并在马氏过程理论、无穷维分析、量子场论、共形空间等领域获得应用,他与Rockner合写的英文专著已成为该领域基本文献。在Malliavin算法方面,他与合作者证明了Wiener空间的容度与所选取的可测范数无关。在无穷维分析领域,他与合作者得到紧Riemann流形的环空间上带位势项的对数Sobolev不等式,这是目前国际上该研究方向最好的结果。他还在奇异位势理论、费曼积分、薛定锷方程的概率解、随机线性泛函的积分表现、无处Radon光滑测度等方面获得多项研究成果。1994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作邀请报告。是我国首位德国马普(Max-Planck)研究奖获得者。曾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省身数学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奖、华罗庚数学奖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数学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数学界的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非常成功,赢得了国际数学界的共识。国际数学家大会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每四年举办一次,是国际数学科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2002年的数学家大会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这件事本身就是中国数学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标志。
“可以说,在所有的国际数学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上都有中国数学家(包括海外的华人华裔)的影子,被邀请作报告、发表文章、在国际学术组织里担任一定职务等等。中国数学正在走向世界。”
从马志明浓郁的四川口音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中国数学界那种卧薪尝胆、求真求实、蓄势待发、一往直前的坚毅。
尽管马志明曾担任过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上一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还是北京2002年ICM组委会主席,但一贯作风严谨的马志明,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专业发表评论。说起近些年来中国数学界的变化,马志明却是难抑喜悦之情。
“我们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出了国际水平的成果。仅在我所熟知的概率随机分析领域,我们的一些科研成果就是国际领先的。比如去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教授,他发展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数学期望,国际上许多研究单位和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方向,但彭实戈的科研工作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还有北师大的学者,用概率方法做泛函不等式也是国际领先的工作。其他领域也有很多,我不是那些领域的专家,不便去评说,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数学界的整体水平是在大幅度提高,国际数学界也看到了中国数学界是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
国际数学家联盟前主席路德维希·法德夫曾对媒体说,“……我还可以断言,10到15年之后,中国在数学上的地位将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要。中国的数学家正在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强大力量。”
“随机”学习成就“大家”
学习应是一种兴趣,一种快乐。马志明告诉记者,在ICM获得菲尔兹奖的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就是因为兴趣而选择了数学,而澳大利亚宽松的环境成就了他的今天。如果陶哲轩也要像中国学生这样为了升学、为了竞赛而参加竞赛,恐怕也就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您从事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的研究是否也是兴趣使然?”记者的问话勾起了马志明对往事的回忆。他风趣地说,“我算是‘随机’学习。”
马志明上中学是在成都四中,那是郭沫若的母校,那里99%的学生都是要进大学的,但他们赶上了“文革”没有读成。后来在“上山下乡”的时期,他自己想学点东西但又找不到书看。“我有一个一起上山下乡的同学,他母亲是四川师范学院的数学老师,他带我到他家背了一书包的数学书。到1975年上重庆师范学院时,我已自学完大学的数学课程。教概率的金纯德老师就建议我读研究生的教材Loeve的《概率论》。1978年我考取了中科院第一届研究生,专业方向就是概率与随机分析。”
可以说,马志明的“随机”学习影响了他的一生,但在他看来,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不在于研究生阶段要学很多东西,而在于要学到很多做学问的本事,“要学会怎样做科研,这是最重要的。”
马志明说,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数学与系统科学学科评议组去年制定了一个培养研究生的标准。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这个标准没有要求论文的数量,但要求研究生要“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导师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使学生学到打猎的本领。
“还是在讨论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我和有些专家就有过面对面的辩论。有人提出要把发表论文的篇数、SCI引用等写进规划里,我就很反对这样做。”
马志明强调,我们做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要让科研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造福人类,而不是去数文章的篇数。“文章的篇数反映一定的科研状态,发表文章不是实现科学价值的根本目的,它只不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说起自己目前的研究工作,马志明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他还在继续做拟正则狄氏型研究并有好的成果;他还带着研究生用数学的原理和数学方法从事网络搜索方面的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很好的合作与交流,目前进展顺利。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些社会事务多了要花很多精力去应对,许多科研工作、学术活动都安排在了晚上。这恐怕也是马志明一向做事低调、疏离媒体的缘故。
发布时间:2006-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