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名瓷
越窑遗址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余姚、宁波、萧山等地,唐代时属越州所辖,因而称为“越窑”。其中心窑场在上虞,以上林湖窑场最具代表性。
越窑盛行青瓷,始烧于东晋,至唐时技艺娴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色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浑厚滋润,隐露精光。造型丰富秀美,有执壶、罂、瓶、罐、耳杯、把杯、盏托、粉盒、油盒、碟、水盂、唾壶等,品类齐全,产量巨大,不仅内销,更数量可观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等国。由此使越窑名列青瓷产地之首。
越窑青瓷在五代被称为“秘色瓷”,专为帝王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秘色瓷制作精绝,质地细腻,釉色如碧玉翡翠,可谓“明彻如冰,莹润如玉。”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中有云:“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而益茶,茶色绿”,也就是说越州秘色瓷的青色更能增益茶水的颜色。韩渥诗云:“越犀玉液发茶香”,用越窑秘色瓷盛茶,竟能使茶的香味更醇醉,这应当是对其最高的赞誉了。
褐彩云纹镂空熏炉
唐,通高66厘米,口径36.5厘米,座径41厘米,1980年浙江临安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水邱氏墓出土,现藏临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此炉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绘褐彩,遍体施青釉,略闪青黄,炉盖为头盔形,花苞形钮,上有八组镂花,钮座如托盘,颈饰两道凸弦纹,盖上绘如意、云气等图案,并镂刻交叉云纹四组。炉身宽沿外折,直腹,下接虎首兽足五条,腹上亦绘云气、如意图。环形束腰底座,口微侈,座外撇,镂八个壶门。整体精致庄重,疏密得当,不愧为越窑珍品。
越窑仙人宴饮执壶 五代,通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12.3厘米,底径7.4厘米,1981年北京市八宝山辽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韩佚墓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此壶胎薄且致密,釉色青灰略黄。葫芦形钮盖,上有两孔供穿绳。直口,双带式曲形把手,腹圆鼓足瓜棱形,直流往上外曲,圈足微外撇。通体饰竹针,刻花纹,图案有云纹、羽纹、花草纹和仙人宴饮纹,人物皆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壶底刻有“永”字遗有长条形支烧痕。
唐五代陶瓷
邢窑名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