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探索峡谷之最
世界之最非它莫属
壮美山河 独具特色
丰富资源 自然遗产
合理开发部分资源
峡谷风物天地共存
峡谷人文 自然淳朴
探索水汽通道探秘
徒步穿越峡谷手记

  大峡谷考察 壮美山河 独具特色  > 地质构造新识
        

    

在西坡考察南迦巴瓦峰
(杨逸畴摄)

  随着精密测绘参数的获得(国家测绘局,1999年2月发布),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在年轻的青藏高原上何以能形成这样如此壮观、雄奇的大峡谷?这与该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圈物质与结构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壳在近3百万年以来的快速抬升,并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有关。利用裂变径迹方法获得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一个“热点” ,推断是有类似于地幔羽的热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最近的地质考察获得了完整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

马挥照到了一张南峰倩影
(杨逸畴摄)

  据季建清地质学家(1999)研究,在大峡谷的核心地段,大致从米林县派乡到西兴拉,主要是一套相当于下地壳根带深度形成的高压麻粒岩相岩石。该麻粒岩相地体是由印度大陆的东北端组成,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麻粒岩相岩石之一。其变质作用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过程所发生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区域上这套麻粒岩相岩石普遍经受了后期与构造变形作用相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岩石组构显示是一个与快速抬升相关的有含水流体参与的变质变形事件,这一事件在时空上显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大峡谷地区与两大陆碰撞和持续会聚有关的构造变形迹有两组:一组是以左旋走滑兼具逆冲的近东西向构造为主,反映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南北碰撞构造变形的特征,时代与两大陆的闭合时限相当;另一组是印度大陆东北端挤入欧亚大陆楔状体东西边界发育的东北向构造,地质考察(杨逸畴摄)西边界是以米林-林芝左旋走滑兼具西盘向上斜冲的变形带为主的剪切带,东边界是阿尼桥右旋走滑断裂为主的构造带,其活动年代约从两大陆闭合延续至今。过去一直推测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位有蛇绿岩的发育,并且是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在1998年围绕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活动中证实它的具体位置在大峡谷的西兴拉-各布拉一线,二者的接合形式为走滑变形带。它不严格循着雅鲁藏布江中河谷,也没有发现象雅江中、上游河段河谷中那样广泛出露的蛇绿岩套。在接合带北侧,与南侧高压麻粒岩相地体相对应的是一套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与之相当的变形层次限于中上地壳,构造片理北西走向,北东倾近直立,是雅鲁藏布江出现主干河道上大瀑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