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峡谷入口科学定位
|
大峡谷进口
(杨逸畴摄) |
考察队的第一项科研工作是科学定位大峡谷的入口处。10月29日,队里决定由副队长杨逸畴、三位分队长关志华、李渤生、张文敬与测绘专家张江齐、孙洪军主持今天的科学定位工作。一大早,20多人乘卡车往东向南迦巴瓦峰山麓的大峡谷入口处行去。
|
张文敬教授与大峡谷的情缘 |
宜淀西北侧是雅江在这里作拐弯入峡的河段。河岸上雄伟地矗立着四座城堡式建筑残遗,是一处很好的标志建筑物。杨教授带领大家在这里下车,直奔城堡遗址,并告诉大家这里应该是大峡谷的入口处,具体定在哪个点,请关教授和测量专家去实地勘察。大家情绪很高,10几位新闻工作者也感到很新鲜,扛着摄像机,挂着照像机紧紧地跟随着。最后来到古城堡遗址最高处的河岸陡崖上观察,都感到这里实在是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好场所,难怪古人在这里作碉堡扼守。东侧是山,中间一条临江的陡坡小路,西侧是雅江峡谷,可谓一夫守关万夫莫入。站在高高的陡峭河岸上,视野开阔,往西看,可见宽谷缓流的雅江中游由西东来,奔至眼脚,突然折而往北,转折处两岸有不少风沙堆积的地形令人瞠目。河水在这里拐弯后一下变狭,水道在左岸的基岩山嘴和右岸的冰碛洪积扇形地之间收缩,流速变急,翻滚着浪花向北奔去,左岸河边有一缕沙滩地。当南北向奔流的江水在右岸古堡陡崖下奔去大概400-500米左右后,河谷又突然折向东流去。这就是雅江大峡谷的入口风貌,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在周围雪山、林海的映衬下,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自然风光也真是美极了。新闻工作者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浑身解数,摄像机、照像机不停地拍摄着。不同专业的专家们在现场河岸仔细观察后,取得共识,一致确定在第四古城堡遗址旁的河岸基岩上为大峡谷入口的地理座标点。杨教授站在高高的陡壁岩石上向新闻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画报社等)宣布,世界最大峡谷的进口就在这里。依据自然地理综合性的原则:在河谷形态上,雅江由上中游奔来为宽谷形态,奔来拐弯转折即切入两侧山岭成为V形峡谷形态;在河流水性上,上游宽谷中水流平缓,往下游V形峡谷中,水流湍急,变化十分明显。显然,河床的坡降在这里也发生了突然的转折变化。其它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如上游宽谷中水道多弯曲、分散,河道流路往往受控于宽谷两岸冲出的洪积扇形地,河岸多沙滩和风沙堆积地貌。一旦进入峡谷后,河道多切入峡谷中的台地,更多的河段是直接切入了基岩,河谷多作直角形的奇特、不协调的拐弯转折,峡谷中绝无风沙堆积地貌等等。
|
在大峡谷拐弯顶端建立了
<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纪念碑(1998年12月3日)
(杜泽泉摄) |
选定大峡谷入口的地点以后,大家情绪沸腾,几位科学家(地理学家杨逸畴、植物生态学家李渤生、水资源学家关志华、冰川学家张文敬、测绘专家张江齐)被新闻工作者们包围起来,他们把伸出的手叠在一起,表示了一致的共识、信心和胜利的情绪。
科学家们在现场对大峡谷入口地理位置确定以后,留下测绘专家张江齐和水资源学家博士生马明在现场继续工作,他们首先在基岩的标志点上敲凿洞穴,经过四个多小时洞凿成了,之后进行浇铸固定,使它变成坚固的永久性标志点,然后又在标志点上架上测绘仪器(GPS)进行观测,经过连续24小时的观测和调试仪器的稳定性,以取得精密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与此同时,以关志华、马明为首的水资源专家也扛起测量仪器,对大峡谷入口进行水文断面的详细测绘,获得世界最大峡谷进口的全面科学数据。科考探险队对测量人员给以积极的支持和关怀,定时为他们派车送饭,送去了帐篷和御寒物资等。当晚,初步结果出来以后,随着电波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地向世界各地播送。
科考队将大峡谷入口测量标志定名为大峡谷科新一号,这是科考探险队第一天野外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科新"二字表示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共同的成果。从此,大峡谷地区有了第一个测量基准点。大峡谷入口的地理位置是在米林县派乡大渡卡村前古碉堡旁,经纬坐标94°54'20" E,29°32'36" N,海拔3108米,进峡流量为2000立方米/秒。之后,又在墨脱县背崩解放大桥上和大峡谷大拐弯扎曲《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纪念》碑上建立了科新2号和3号基准点。三个测绘基准点为大峡谷地区测量科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提供有价值的测量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