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馆> 中国的环境状况

21世纪初中国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图2:土地盐碱化使植被枯死
图片资料来源:德国环境部(Bundesumweltministeriums)

中国气候出现变暖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1980年代的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

  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来,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频繁。(见图1)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2000年中国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带和平原沿岸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常常与人口密集和人为对自然界的破坏有直接联系。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且后果严重的国家,其灾害类型包括: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害、地震等。

  干旱灾害:中国有45%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及土层结构的破坏使大量天然降水无效流失,导致了中国的水资源持续减少。比如,河川径流下降、河水断流、湖泊水面缩小、湖泊干涸、冰川退缩、雪线明显上升等问题。由于干旱造成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了中国不少大城市地面下沉和沿海地带因海水入侵带来的土地盐碱化问题。(见图2)

  洪涝灾害:由于盲目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洪涝灾害有加剧趋势。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的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使全国29个省市遭受了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千6百多亿元(人民币)。

  滑坡灾害:中国滑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分布的广泛性在世界少有。滑坡发育地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部、甘肃省南部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除了自然形成的条件外,多种人为活动会对滑坡灾害有引发作用,如:爆破、开挖坡脚、开矿、在坡面上堆填加载、生产和生活用水下渗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等。近十年来,中国的滑坡灾害出现了规模大,速度快,损失大的特点。(见图3)

  泥石流灾害: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地区是西南、西北山区,其次是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北部边缘、秦巴山区、太行山-燕山-辽南山区。泥石流灾害给城镇、农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能源和水利设施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每年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数百甚至上千的人员伤亡。虽然地质结构的演变孕育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条件,但地表自然结构受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人为活动主要有:在山区建工矿企业,城镇、交通、农田和水利建设不断发展,滥伐森林、草地过牧、陡坡垦殖、开矿弃渣、筑路弃土、劈山引水等。

  生物灾害:由于生态失衡、外来物种入侵、大面积单一种植等,中国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病、虫、草、鼠害暴发或流行,造成每年粮食损失数十亿公斤,棉花300-400万担,木材近千万立方米,加上其它经济作物的损失,每年全国的总损失近百亿元。

  图示:

  图1:干旱带来的水荒
  图3:开矿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

上页: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下页:目前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