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擃厼娴楃粔鎴濐劅闂勩垻顫栭弲顔荤隘楠炲啿褰�
娑擃厼娴楃粔鎴濐劅闂勩垻顫栫€涳缚绱堕幘顓炵湰 閵嗭拷 娑擃厼娴楃粔鎴濐劅闂勩垻缍夋穱鈥冲閹稿洤顕�   娑擃厼娴楃粔鎴濐劅闂勩垼顓哥粻妤佹簚缂冩垹绮舵穱鈩冧紖娑擃厼绺炬稉璇插
鐜瑕佺礌涓庣幆澧冪瀛�
浜嗚В鐢熺墿閾�
璁よ瘑鍦扮悆璧勬簮
杩囧害鎺掓斁鐨勫嵄闄�
涓栫晫鐨勭幆澧冪姸鍐�
涓浗鐨勭幆澧冪姸鍐�
鍩庡競鐜
涔℃潙鐜
鏃呮父鍖虹幆澧�
鐑埍涓浗涓庡彲鎸佺画鍙戝睍


  环境馆> 热爱中国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环保思想和变化


这张作于1692年的《康熙南巡图》表现着当时中国的大地仍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也表现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充满景仰之情(此图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中国上古时代的《诗经》指出:山川乃资源的产处,要与百神一同祭祀。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66—前771年)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填井,毋伐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动物的法令,极为严厉。

  春秋战国时代(约公元前700年—前221年)对保护生物资源有了明确的规定,范围相当广泛,并始终同经济发展相联系。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是在齐国为相的管仲。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实施山林川泽的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他认为,山林川泽是“天财之所出”。不能很好地保护山林川泽的人,不配当国家领导人(原话是:“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王”。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0年—公元220年)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达到了高水平。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对古代生物资源保护政策做了最完善的论述。他指出:禁止砍伐生长的树木,不能捣毁鸟巢、不捕杀怀孕孵卵的动物,特别要保护好幼小的麋和鹿等。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把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禁猎区。管理范围超过了先秦时期。

  宋代(公元960—1279年)注重了对生物资源的立法保护。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的敏感。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对山林川泽的保护承袭了前代的规定,并且管制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公元1425—1426年)时,政府开始放弃管制措施。“山场、园林、湖泊、坑冶、果树、蜜蜂官设守禁者,悉予民。”由于驰禁湖泊,使许多湖泊被盗为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人为的自然灾害。这是保护方面的倒退,对环境损害很大。

  清代(公元1645—1911年)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林木破坏和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看到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警告。但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然继续,对中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上页:
下页:做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閻楀牊娼堥幍鈧張澶涚窗 娑擃厼娴楃粔鎴炴珮閸楁俺顫�   E-Mail:webmaster@kepu.net.cn
TEL:010-58812506         010-58812548 010-588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