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博物馆 > 人类与海 >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预报 > 风暴潮灾害
世界上最为壮观,也是最大的防潮闸门在荷兰建成不是偶然的。荷兰位于西欧,濒临北海,全境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渠道交错,堤坝密布,全国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其中有1/4位于海拔1米以下,长期以来,荷兰人民与海潮、水患斗争,依靠修筑堤坝保护其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这些防潮堤坝,当大海潮来临时,“半壁江山”将落入水下了。 荷兰本世纪最突出的兴海工程有两项。一项是艾瑟尔湖工程,从1932年开始至1994年完工,前后经历62年,建成一条长32公里的海上长堤,在海里围出了一个近万平方公里的艾瑟尔湖;另一项就是即将完工的三角洲工程,这项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防潮工程。工程建设地点是荷兰西南部的韦斯特思尔德的新水道口上,这里地势低洼,河道纵横,上游水量丰盛,在汛期受风暴潮灾害严重。在80年代初期经过论证,认为建立一种开关式移动性的风暴潮防护闸门是可行的,从而政府有关部门公开招标,从6种方案中选出了代号为BMK的设计方案作为施工依据。这个工程主要包括两扇巨大的防潮闸大门、平时存放防潮闸大门用的船坞、水道河床的平整、移动防潮闸大门及其供水排水的电力设施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
防潮闸大门是这项工程的关键部位。大门分为两扇,每扇闸门均呈扇形,闸门宽度约300米,采用可升降的船体式空腔闸门,闸门上的船体高22米、长210米,分成多个腔室,犹如集装箱一样,其中一个为安装电力和水力装置的电机房,其他腔室则用于通过进出水来控制船体的浮沉,每扇闸门重约36000吨。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用以启动和关闭闸门,并及时提供闸门腔室和船坞上下水的操纵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