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知识ABC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奇闻逸事共欣赏 色彩斑斓话蝶蛾 千奇百怪说甲虫 学做昆虫收藏家 昆虫学的教学与研究
 
  昆虫博物馆 > 奇闻逸事共欣赏 > 自卫防范的奇招怪式 
        
          
     

别具一格的自救方法

  9、人虫之战,旷日持久
  人类自古以来就受尽害虫之苦,它们破坏庄稼,传播疾病,咬坏贮藏物,危害牲畜健康,毁坏建筑物。人类同害虫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三干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用“嘉草除蛊,莽草熏蠹,焚石除小虫”的记载。东汉王充(27—97年)《论衡.顺鼓篇》中详细介绍了挖沟捕蝗的物理防治万法。后魏(528 - 549年)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中叙述了种植抗虫品种的农业防治技术。唐昭宗(889—904年)刘恂《岭南录异》中描写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防治方法,即应用自然天敌黄獍蚁防治橘园中的害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提出了消灭蝗虫滋生地以根治蝗虫的设想,同时还强调了粮棉轮作防治害虫的重要性。这时的害虫防治思想着眼于害虫发生后的“治”,而不是事先的“防”,使用的手段也相当简单。因此,若遇到害虫大发生时,则显得无能为力。尽管人们一直致力于征服这微小而顽强的敌人,但苦无良策。

  直到本世纪40年代,由于化学农药DDT的合成,害虫的防治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DDT以及相继开发出的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新型的有机农药如此高效、广谱、便利,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害虫防治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些农药可杀死多种害虫,挽救粮食、衣物、生命,人们三呼万岁,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在我国也反映了这种乐观情绪,农民称这些药剂为“一扫光”。可是事与愿违,人们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几乎村村有治虫队,天天有人背桶喷药,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防虫”,企图干净、彻底地消灭害虫。然而,可悲的是,农药并非万能,随着农药的大量不合理地滥用,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天敌生物被杀伤,引起害虫再度猖獗;②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导致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加重的恶性循环;③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增加,危害人畜健康。这一系列恶果,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化学防治来防治害虫是行不通的,完全消灭害虫也是绝不可能的。于是,人们采用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协调的害虫综合防治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近年来,害虫防治技术又有了新的进展。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或将杀虫剂的抗性基因转移到天敌中去,以改善天敌的基因组成,使其产生抗药性,提高其在田间的控害能力。此外,对人畜副作用小的植源性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拒食性、昆虫引诱剂等新一代调控型农药在害虫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根据棉铃虫雌虫依靠性外激素吸引雄虫以其交配的特点,人工地合成了这种性外激素,将其浸入橡胶芯后放入田间,可将田间的雄虫大量引诱过来,从而达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化学药剂施用久了,昆虫均会产生抗性。足见昆虫的防卫能力是在长期的适应进化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生物防治虽然有利,但见效慢不说,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难于做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旷日持久的人虫之战还远没有结束呢。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