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样品也要经过认真细致的处理,以至于今天出现了一门非常有用的技术科学—电子显微镜学。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方法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透射型和扫描型两类。前者是电子流通过观察样品而形成图象;后者则是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表面细节,分辨率大约在7纳米左右。待观察的样品则必须进行相当复杂的处理,而且有些处理方法是和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很不相同的,因为在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受到一些特殊限制。首先,由于样品处于高真空环境中,样品必须尽可能保持原状,所以微生物样品要进行固定和脱水处理;第二,要使电子束全部透过样品,所以样品必须尽可能薄;第三,为了便于观察,图象的反差要大,光学显微镜是靠光的吸收差异来达到,而电子显微镜则靠电子散射程度,决定电子散射程度的是元素的质量和厚度,为此常用重金属处理,例如金、铂等处理。
投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样品的主要制备方法是:
1、投影法。在真空条件下,用电子散射能力强的重金属原子来喷镀样品表面,这样在样品和没有喷镀的区域形成了较强的反差,而没有喷镀的部分成了样品的投影,根据投影我们可以了解样品的立体形状、高度,通常用这种方法来观察细菌的鞭毛或病毒的颗粒。
2、负染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将样品的背景染色以突显样品,所以称为负染。一般是用电子密度高,本身不会显示任何结构,又和样品不起反应的物质,例如磷钨酸的钠盐将样品包围,同时染色剂还会投入观察对象的内部,这样,既能显示外形,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样品的内部结构。用这种方法可以观察细菌细胞、病毒等。
3、超薄切片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可以观察细胞或其它样品内部的细微结构。通常是要按照一定程序对样品进行固定,脱水,然后包埋在树脂中作为支持物,用超薄切片机切成极薄的切片。因为只有在20—100纳米厚度的切片用投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所以一般细菌样品,一个细胞要分割成10片到50片。
4、冰冻蚀刻法。所谓冰冻蚀刻,是把样品放在-196℃的液态氮中迅速冷冻,然后加温到-100℃,使样品变得非常脆弱易碎,再用预先也冷却到-196℃的非常锋利的玻璃断口切割经冷冻的样品,这样使样品在最容易断裂的部位断开(如果是微生物细胞,则多半是沿内膜中部),然后让样品放在真空条件下升华掉断口处的冰,最后用重金属喷镀该断口表面,即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用这种制备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在固定、脱水和包埋过程中造成细胞结构的人为改变而形成的假象。
和投射电子显微镜是靠透过物体的电子成像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是靠观察物体表面发射的电子。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用聚焦得很细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电子激发样品表面的原子放电,释放出微细的电子簇(二次电子),用灵敏的检测装置可以捕获它们,然后通过类似电视机的原理将样品图象呈现出来。二次电子对检测器的作用取决于样品表面的性质,当电子激发样品表面突起部位时,会有大量二次电子进入检测器,而表面凹陷处则只有少量二次电子进入,所以可以显出反差突出、明暗清晰的三维图象。而且它的成像焦深较长,图象的立体感强,和肉眼所见差别不大。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也先要经过固定、脱水等处理,以免在真空条件下变形失真,为了获得较多的二次电子,表面要喷涂重金属和碳原子。
染色观察 无菌技术建立的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