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普:技术探索与资源共享”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4年10月25日-26日,题为“网络科普:技术探索与资源共享”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的成员单位、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北京市科普同行、学校等50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针对主题展开了讨论。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心主任肖云和副主任黎建辉主持。研讨会上,针对每个主题报告,许多科普工作者纷纷提出问题,共享经验,真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研讨会分为两个主题: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有效的科普方法和网络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总共收录了十二个主题报告,这些主题报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技术和资源,其中也提出了不少的新发展思路和新的科普认识。来自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X. Ben Wu博士与Stephanie L. Knight博士介绍了基于IT的探究式生态学科学教育系统和评估系统,这是德州农工大学ITS与中国科普博览合作项目,这种跨文化的合作将会促进基于IT的科学教育的文化背景的研究。德州A&M大学ITS中心主管Janie Schielack做了《利用远程视频和定时连续视频开展科普》的报告,她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远程摄像机传播视频到网站上开展野外生物的科普并介绍定时连续视频技术展现的生物生长的连续过程。是利用技术开展科普的非常生动的例子。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虞路清作了《中国科普博览利用信息技术的经验》的报告,主要介绍中国科普博览的经验。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介绍了宇宙驿站服务器的软硬件配置及运行情况。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金雅芬对于开展建设数学科普网站提出了自己的架构。来自武汉植物园的蒋厚泉则从植物园本身工作出发,认为需要发挥网络互动优势,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及科普宣传。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赵以霞在《网络科普资源共享面面观》报告中,指出了网络科普资源概念的新内涵。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郭红锋作了《天文普及教育的发展与展望》的报告。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李皓作了《我国的环境教育对数字化资源共享的需求》的报告,李主任从环境教育的内容出发,提升到国家层面长期发展的策略,实实在在地为在场的科普工作者进行了科普。中国科协的王宇光作了《网络科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公众科技网的运营经验。上海天文台的汤海明介绍了资源共享的新思路——网络论坛的建设。退休专家梁幼林作了《从世界气候监测计划看数据库和科普计划》的报告,提出了未来的科普方向。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网络为媒介的科学教育与传播将以其独有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科普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挑战,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相继成立说明了这一点,并为应对挑战组成联盟提供对策,追求更好的科普效果。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避免成为技术手段的奴隶?如何在广泛开展科普的前提下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这正成为广大网络科普工作者面临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创新与合作。但如何创新?如何共建、共享科普资源?在实施的层面上,有许多问题需要广大网络科普工作者共聚一堂,展开讨论……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广大科普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还提供他们发表自己科普成绩的园地,更将提高我国的科普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高效的科普带来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快速提升。与会者均反映,该研讨会举办时间太短,很多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讨论,以后需要进一步扩展;举办得太晚,退休专家梁幼林老先生说,这种性质的科普研讨会早就应该在三年前举办,那么现在的网络科普将会另一种发展局面。此次会议作为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的第一届尝试性研讨会,已基本达到目的,为诸多科普工作者提供交流的机会,找到利用技术整合科普资源开展合作的可能。并为以后的第二届、第三届研讨会奠定基础。研讨会为科普工作者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使得网络平台上的科普开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