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教授“探索野地——生活在野生动物中间”报告会直播

  10月22日上午,在北京166中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潘文石教授为广大中学生们奉献上一场名为“探索野地——生活在野生动物中间”的精彩科普报告。中国科普博览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中国继续教育联合学院合作,通过互联网进行了现场直播,使无法亲临现场的学子和网友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报告会实况。

  潘文石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自1980年起,他曾先后在四川和陕西研究野生大熊猫,在广西研究野生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

  潘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特别关注对濒危哺乳动物的研究。1980年,他参加了一个国际合作小组,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开展了四年的研究;1984年,他率领研究生深入秦岭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对大熊猫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成为最亲近中国国宝的科学家。关于大熊猫,潘教授还创下了许多个世界第一:第一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方式;第一次发现了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第一次向世界宣告:“大熊猫并没有走入进化的死胡同!”

  1996年,潘教授开始把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广西崇左的白头叶猴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上。他和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不但对当地的白头叶猴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集科研和教育为一身的野外基地,还热情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活条件,加强其环保意识,努力参与社区经济建设,发展以白头叶猴为主要对象的生态旅游事业。

  中华白海豚属近海暖水性小型齿鲸类,和熊猫一样都是国宝级的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的广大海域,但至上世纪80年代,数量明显减少。近年来,成群结队的白海豚重新出没于钦州湾海域,多达数十只。 潘教授认为,钦州湾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是一个亟待研究和保护的种群。了解其种群和栖息地现状,有针对性的制订保护政策,探寻一条兼顾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也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近来,潘教授还在考虑“美人鱼”—— 儒艮的科研课题。

  潘文石教授与人合作发表过6部科学专著和编著,发表论文80余篇。1987年,他主持的“大熊猫生物学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1990年主持的“秦岭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他1992年被评为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6年5月获北美大熊基金会的科学特别成就奖;1996年10月获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学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San Diego)野生动物保护奖章(Conservation Medal);1996年11月获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诺亚方舟奖(Golden Ark);1999年因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中的突出成就而获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WWF)颁发的最高奖,鲍尔•盖提(Paul Getty) 奖。2000年,他荣获福特(Ford)汽车环保奖,以表彰他在广西崇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作出的卓越成绩。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位“师德标兵”之一。

  报告会上,潘教授从对中华白海豚、白头叶猴和大熊猫的观察说起,回顾了野外研究与生活的一些感人事迹,不时赢得热烈的掌声。来自多所中学的300多名学生聚精会神,认真记录,并多次提问与潘教授进行现场交流。他们为能现场聆听潘教授的教诲而倍感激动,还争先恐后地表达了去崇左基地随潘教授研究团队参与野外考察的强烈愿望。

  若您未能看到本次直播,欢迎观看报告会视频点播

阳世青 沈毅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