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首次完整“复原”恐龙羽毛,色彩惊艳

  恐龙作为中生代地球的统治者,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后又突然灭绝,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虽然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而小型兽脚类恐龙是解决鸟类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环节,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更是吸引着人们在不断地去探索,恐龙的羽毛究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迷,但这个谜底终于被最新的研究揭开了。

  2010年3月12日,北京自然博物馆以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发表了论文“Plumage Color Patterns of an Extinct Dinosaur”,该论文详细阐述了中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复原了一个小型兽脚类恐龙-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的全身羽毛颜色。


标本


耶鲁大学复原图

  赫氏近鸟龙是2009年度被命名且被认为是与鸟类关系比较接近的恐龙,长有四个翅膀,大小和孔雀相仿。该项研究是在其全身羽毛中取了29个样品,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找到了保存很好的黑素体或黑素体外模,并对这些黑素体的大小、长度、形状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同时还从现代鸟类的不同颜色羽毛中提取样品,对黑素体的不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两项分析结果的对比,最终确定近鸟龙全身所有羽毛的颜色。

  研究结果表明,近鸟龙的头顶有一簇红褐色的羽毛,翅膀黑白相间,身体总体呈灰色;近鸟龙的腿上也长满长长的羽毛,这些羽毛一直延伸到脚趾附近,好像另外一对翅膀,同样是黑白相间。此项研究还表明,恐龙最初羽毛的用途不是用来飞翔的,或许是其它功能:吸引异性,恐吓敌人,甚至驱赶猎物。

  此次合作研究成果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德克萨斯大学、阿克伦大学的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恐龙、现代鸟类、古鸟类等领域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联合攻关的结果。


自然博物馆李全国副研究员

  研究成果的取得还得益于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思路的转变以及科研方向的重新定位。近两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明确了以标本收藏为基础,在国内建立藏品来源合作基地,紧密跟踪重点研究领域,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博物馆及知名科学家进行合作,把生物学专业研究与博物馆学研究相结合的自然博物馆研究定位,取得了显著效果。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团队在孟庆金研究员的带领下,多次赴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采集标本,目前已征集、采集到珍贵化石标本数百件,包括恐龙“木乃伊”化石、带羽毛的恐龙、古鸟类化石等,为科研和展览奠定了基础,这次研究的标本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