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面对面 > 科学与中国

  路甬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男,汉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9年至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学习。1964年至1965年浙江省社教工作团三分团工作队队员。1965年至1979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助教、讲师。1979年至1981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5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校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所所长、开放实验室主任、教授。1985年至1988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江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1988年至1993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其间:1989年至1992年任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9月至11月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1993年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1996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1996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其间:1998年9月至11月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1998年1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2004年2月,路甬祥获得“意大利总统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和“学校、文化和艺术功勋证书”,表彰他为促进意中两国在科技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白春礼 纳米科技研究专家。满族。1953年9月26日出生,籍贯辽宁丹东。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和国家纳米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带领科研人员利用SPM系统地研究了一些有机和生物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并在纳米科技方面有开创性的工作。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中、英文著作11部。曾被国际化工协会授予国际奖章,获第三世界科学院讲演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徐光宪 无机化学家。1920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提出普适性更广的(nxcπ)格式和原子共价的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学定义,根据分子结构式便可推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稳定性。建立了适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无机共轭分子的化学键理论。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在串级萃取理论、协同萃取规律、萃取机理研究方法及萃取分离稀土工艺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戴立信 有机化学家。1924年11月13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句容。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早年从事金霉素的提炼和合成研究。60年代进行有机硼化学和一些国防科研项目研究。80年代以后研究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侧重于通过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环氧醇开环反应的研究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具有C2对称性的氮供体、手性双齿配体的合成;钯催化的手性吗啉衍生物的合成;钯催化下杂原子导向的温和羟氯化反应以及利用高碘化合物的多项新合成方法学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宋心琦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1928年8月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化学会理事长、国家教委第一届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中学化学实验教材主编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并任《物理化学学报》、《感光化学与光化学》、《化学进展》、《大学化学》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及普通化学等课程教学和培养研究生等工作,并进行化学教育和光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著有《光化学》、《未来化学中的激光》、《点石成金-神奇的碳》、《科学发现真伪辩》、《分子智能化猜想》、《大气的奥秘》等书,另有译著、词典、百科等约10余种,科学及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

  简水生 光纤通信和电磁兼容专家。江西萍乡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北方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建立了JN和IK函数,丰富了Bessel函数理论,研制成我国第一根偏振保持单模光纤;三万至三十万象素石英传像光纤;双窗口双零色散光纤;动态单纵模激光器;异型钢丝超强型束管式光缆系列。目前正在从事的国家重大课题有:利用漏泄波导综合光缆和光纤陀螺实现高速铁路列车实时追踪系统的研究;OTDM光孤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的研究。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郝柏林 理论物理学家。北京人。1959年毕业于苏联哈尔科夫大学。1963年莫斯科大学和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研究生肄业。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在固体能谱、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天线理论、地震分析、混沌动力学、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发表大量论文,并著有中文著作9种、英文著作2种。“套磁介质天线的研究”、“三维晶格统计模型的封闭近似解”、“实用符号动力学”等获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等奖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祖洽 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该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理论、输运理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作了理论计算并纠正了苏联专家设计的临界大小数据。近年来在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浸润相变理论及噪声在随机系统中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