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发现!蝠蝇的“毒王”寄生指南
发布时间:2024-09-04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可可(科普创作者)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探索的主题。其中,寄生关系因其独特性和潜在的生态影响而备受关注。在众多寄生生物中,有一种特殊的昆虫——蝠蝇,它不仅是蝙蝠的专性寄生虫,还可能在病原体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蝠蝇展开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这种神秘生物的适应性演化机制及其在病原体传播中的潜在作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微观世界的新窗口。

蝠蝇的独特之处:适应寄生生活的演化奇迹

蝠蝇是一类专门寄生在蝙蝠体表的昆虫,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宿主蝙蝠。长期的共同进化使得蝠蝇在形态和生理上都发生了显著的适应性变化。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分析结果,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系列与蝠蝇适应寄生生活相关的特征性基因。

这些基因的变化揭示了蝠蝇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适应。首先,蝠蝇失去了眼睛和翅膀,这反映了它们对飞行能力的舍弃,因为在宿主体表生活使得它们不再需要这些器官。相反,蝠蝇进化出了长而粗壮的腿部,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在蝙蝠浓密的毛发中穿梭自如。

此外,研究还发现蝠蝇与视觉、飞行和昼夜节律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表明,蝠蝇在适应蝙蝠的生活习性方面进行了深度调整。例如,蝙蝠多为夜行性动物,蝠蝇可能相应地调整了自身的生物钟,以便与宿主的活动周期保持一致。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蝠蝇的适应性演化机制,也为我们理解其他寄生生物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形态怪异的蝠蝇隐匿于蝙蝠毛发中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蝠蝇:病毒的秘密携带者

除了适应性演化,这项研究还揭示了蝠蝇在病原体传播中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小RNA(即small RNA,简称sRNA,泛指长度小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在蝠蝇体内发现了多种已知和新分类的病毒,包括正链RNA病毒、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和DNA病毒等。这一发现表明,蝠蝇不仅是单一病毒的携带者,而是多种病毒的“移动储存库”。

蝠蝇携带如此多样化的病毒,这一事实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深思。为什么这些微小的昆虫能够成为如此多种病毒的宿主?

这可能与蝠蝇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作为蝙蝠的专性寄生虫,蝠蝇长期与蝙蝠保持密切接触,而蝙蝠本身就是众多病毒的天然宿主。这种密切的关系为病毒从蝙蝠传播到蝠蝇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发现蝠蝇不仅能吸食蝙蝠的血液,还能吸食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这一发现暗示着蝙蝠携带的病毒可能通过蝠蝇这一“中间媒介”传播到其他宿主身上。这种潜在的跨物种传播途径为我们理解某些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警示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在疾病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蝠蝇的常见宿主,普通长耳蝠,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北方地区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RNA干扰:蝠蝇与病毒博弈的分子机制

在揭示蝠蝇携带多种病毒的同时,研究人员还深入探讨了蝠蝇如何与这些病毒共存的问题。他们发现,RNA干扰通路在蝠蝇体内病毒的多样性和演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RNA干扰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基因调控机制,也是对抗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

研究发现,蝠蝇的RNA干扰通路能够影响病毒的复制和演化。这意味着,蝠蝇并非被动地接受病毒的入侵,而是通过自身的免疫机制与病毒进行着持续的“军备竞赛”。一方面,RNA干扰通路帮助蝠蝇控制体内病毒的数量,防止病毒过度繁殖导致宿主死亡;另一方面,这种机制也给病毒施加了选择压力,促使病毒不断进化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控。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蝠蝇能够同时携带多种病毒而不至于被病毒杀死,也为我们理解病毒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其他媒介生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能为未来的疾病防控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某蝠蝇新种的新体[新体(neosome):指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的特殊结构。例如雌性蝠蝇会钻入宿主的皮肤,其身体会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一个囊状结构,称为新体]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新方法开拓新视野:非模式媒介物种研究平台的建立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科学发现,还建立了一套针对非模式媒介物种(即不常见的媒介物种)的研究平台,为研究类似蝠蝇这样的非常规研究对象提供了有力工具。传统上,大多数病原体传播研究集中在蚊子、蜱等常见媒介生物上,而像蝠蝇这样的特殊媒介往往被忽视。

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可能在某些疾病的传播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新的研究平台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非模式媒介物种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疾病传播的生态网络。

例如,通过这一平台,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蝠蝇吸血和传播病毒的过程,观察病毒在不同宿主之间的传播动态。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蝠蝇在病毒传播中的具体作用,还可以为预测和防控潜在的疾病爆发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该研究平台的建立也为其他类似的非模式生物研究提供了范例。它展示了如何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传统上难以研究的物种,为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结语

这项关于蝠蝇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这种特殊昆虫的演化奥秘,也为我们理解复杂的宿主-寄生虫-病原体互作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在自然界中,即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可能在生态系统和疾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防控潜在的疾病威胁,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Guangping Huang et. al., Adaptive Evolution of Traits for Parasitism and Pathogen Transmission Potential 2 in Bat Flies
  2. Haoran Sun et. al., Ascodipteron sanmingensis sp. nov., a new bat fly (Hippoboscidae: streblid grade) from Fujian, China
科普中国官方网站: https://www.kepuchina.c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