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神兽”郑氏斗战翼龙,“新”在哪儿?

作者:蒋顺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

  《西游记》中有真假两个孙悟空,古生物界有两个因“悟空”得名的翼龙属种。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擅长七十二般变化,是西天取经途中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古生物界这两个“悟空”,同样意义非凡。
它们一个于2009年被命名为“悟空翼龙”,一个于今年2月被定名为“斗战翼龙”,前者是非翼龙类向翼龙类演化的关键过渡环节,后者是悟空翼龙类进一步演化的一个翼龙类型。

郑氏斗战翼龙复原图(赵闯 绘)

 

  关于翼龙,关于这两个属种,特别是新发现的郑氏斗战翼龙,你想了解的,都在这儿了。
  翼龙VS恐龙,啥啥分不清楚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翼龙当做恐龙。其实,翼龙虽然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却并不是会飞的恐龙,而是和恐龙一起同属于被称为主龙类的爬行动物。
现生能进行主动飞行的脊椎动物仅有鸟类和蝙蝠,而翼龙则是第一个能够进行主动飞行的脊椎动物,在大约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翼龙已经开始书写他们称霸天空的历史。
而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中,翼龙彻底地从地球上消失了,唯一给我们留下的就是那些或完整,或稀少的翼龙化石。
  如何识别翼手龙?
  在翼龙存活的1.7亿年历史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翼龙类型。
按照传统的分类系统,翼龙目可分为长尾的“喙嘴龙亚目”(非翼手龙类)和短尾的翼手龙亚目(翼手龙类),前者较为原始,后者相对进步。
而自系统发育学在翼龙研究中被应用以来,其结果都显示仅有翼手龙类是一个单系类群,即由一个共同祖先和其所有后裔共同组成的自然存在的分类单元;而“喙嘴龙亚目”是一个包括翼龙目所有基干类群在内的复系类群,复系类群是人为划分的分类单元,在现代的研究中一般避免使用,所以多称其为非翼手龙类。但是由于“喙嘴龙亚目”一词使用历史较长,知名度较高,所以目前在很多读物中仍然可以见到。
翼手龙类都具有愈合的鼻眶前孔,翼掌骨明显加长,缩短的尾部和退化的第五脚趾,这些特征与非翼手龙类明显不同。很长时间以来,翼手龙类和非翼手龙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间断,而以上任一特征都可以用来区别这两大类。
自从2009年中国辽西悟空翼龙和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和研究以来,翼手龙类的起源逐渐清晰起来。
以悟空翼龙和达尔文翼龙为代表的悟空翼龙类具有翼手龙类和非翼手龙类的镶嵌特征,其头部骨骼类似于翼手龙类,具有愈合的鼻眶前孔;颈椎和翼掌骨相对加长,加长程度大于非翼手龙类而小于翼手龙类;其加长的尾部和特别发育的第五脚趾则十分类似于非翼手龙类。
2011年和2012年在德国以产出始祖鸟而著名的晚侏罗世索伦霍芬灰岩中先后发现了两件未命名的翼龙标本,其头骨形态与产自同一产地的翼手龙类的翼手龙属没有明显差别,头后骨骼也较为相似,然而其尾椎数量和长度都略大于翼手龙类,而明显小于非翼手龙类。其第五脚趾具有类似于非翼手龙类的两个趾节,但每个趾节都已经十分退化。所以,这一未命名的类型被认为是非翼手龙类向翼手龙类演化的最后一个环节。
郑氏斗战翼龙,悟空翼龙的下一阶段
  今年2月16日,《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关于翼手龙亚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一研究报道的翼龙化石属于侏罗纪燕辽生物群,标本产自辽宁建昌玲珑塔,被命名为郑氏斗战翼龙(Douzhanopterus zhengi)。

翼手龙的起源、演化(作者 供图)

 

  对郑氏斗战翼龙化石进行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认为,斗战翼龙在颈椎、尾部、翼掌骨和脚部这几个翼龙演化的关键特征上都比悟空翼龙类更加进步,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相比德国发现的未命名类型,斗战翼龙在尾部表现更为原始,系统位置也较德国未命名类型更加原始。斗战翼龙的发现和研究使得从“喙嘴龙类”—悟空翼龙类—斗战翼龙—德国未命名类型—翼手龙类这样一个翼手龙类起源和演化的链条更加完整清晰。
这件翼龙标本之所以叫斗战翼龙,也是基于翼龙的演化进程的。
在翼手龙亚目起源的过程中,悟空翼龙类最早在头部向翼手龙类开始发生演化,而斗战翼龙首次在头后骨骼方面向翼手龙类开始演化,所以斗战翼龙是悟空翼龙类演化的下一个阶段。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千变万化,这才有了悟空翼龙这个名字,代表了两大类翼龙之间发生变化的环节,而孙悟空历经磨难,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也正是代表了斗战翼龙是悟空翼龙类演化的下一个环节。
(本文首发于科学大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