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与宇宙 天文爱好者 天文机构 天文发展动态 天文图片荟萃 美丽的星空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人类的家园--地球
冥王星 海王星 天王星 土星 木星 火星 地球 金星 水星 太阳
彗星
小行星
流星

太 阳    上一页p_n.gif (27188 bytes)下一页

中国古代日食观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明白日食发生的原因,以为太阳被“天狗”吃掉了。因此,每当发生日食,人们都非常恐慌,敲盆击鼓要把“天狗”轰走。古代统治者把日食看作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对日食观测很重视,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相传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国夏代,有一位叫羲和的天文官员因沉缅酒色,漏报了日食,被斩首。据说此后再也没有一个天文官员敢在观测时玩忽职守了。

  由于历代都有专门的观测者,因而中国古代留下的日食记录是很丰富的。根据统计,到清代为止,不算甲骨文,只是史书记载的日食就有1000次以上,这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其中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大禹三年,在平定三苗之乱时发生日食,由此推算出的年代为公元前1912年,即距今3911年了。

  由于日光十分强烈,除了日全食之外,是无法用眼睛直接观测太阳的。公元前1世纪,有一个叫京房的人采取了一种很巧妙的观测日食的方法。他将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日食时去观察水中映出的太阳,从而避免了眼睛直接接触阳光而被灼伤。后来,人们用油代替水,进一步减少了日光的刺激。13世纪,元代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一种叫仰仪的半球形仪器,里面有刻度,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各个食相的时刻,并估计出食分。到了17世纪,望远镜传入了中国,崇尚西学的科学家徐光启用它观测日食,观测精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因为日食计算涉及到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所以,古代不少天文学家利用日食记录来验证自己的历法。而到了本世纪,古代日食记录有了更多的用途。1969年有人利用25次公元2年以前的古日食记录来计算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逐渐变慢),这25次中有9次是中国的。世界天文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是最好的。

 

 

 

 

 

 

 

 

* 关于太阳的传说 * 太阳基本数据 * 太阳的结构 * 光球及其活动 *

色球及其活动日冕与太阳风 * 太阳的能量来源 *

* 太阳活动预报 * 太阳系的由来 * 日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