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土的丝织品在入葬时带进了细菌,长期深埋于地下又受到各种微生物的侵蚀,因而产生了大量病菌,如不及时消毒,将危害人体健康。大家知道,丝织品的原料--蚕丝为动物纤维,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又称蛋白质纤维。蚕丝纤维丝又由近二十种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用酞键联接在一起,形成多酞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决定了蚕丝的特点:在高温和酸、碱的作用下,很容易溶解或水解,导致蛋白质纤维的破坏;同时,蛋白质的酞键在碱性条件下也会水解,造成蛋白质纤维的分解。因而,丝织物对碱性物质相当敏感。同时,这也是丝织品很难保存的主要原因。针对丝织品的这些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进行消毒:
药品消毒
由带好防毒口罩和手套的人员将取出的湿态丝织品用吸湿性强的纸和棉布作衬垫,包裹后立即放入准备好的复合塑料袋内,并通入一定量已配制好的消毒物品进行封存,一周后取出,以确保出土丝织品上依附的病毒、细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彻底清除。现在常用的消毒品是环氧乙烷(C2H4O)和二氧化碳(CO2)的混合物,混合比例为1:9。
高温消毒
现在的高温灭菌消毒法,可分为蒸气消毒和辐射消毒两大类型。
蒸汽消毒是将文物放入蒸汽箱中消毒。温度一般在50~60℃之间,因库房内杀灭细菌、害虫(虫卵)的温度在40℃以上。经试验,温度达到50℃时,各发育期的害虫均可在8小时之内杀死。若一些特殊的病毒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消灭掉,则消毒的时间需越短越好。如可用100℃以上的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迅速将织品灭菌消毒。但这种过高温度容易使文物脱粘、褪色、发脆、散裂等,必须密切注意其变化,尽量不用或少用。
辐射消毒中的远红外线辐射和微波辐射是利用高科技产生高温源杀虫灭菌的一种新方法。将文物放入远红外烘烤柜或烘房中,利用远红外线辐射产生的热效应,进行能量转换,使物质内部分子产生激烈的共振现象,分子运动加剧,达到高温杀虫灭菌效果。它的辐照温度在60℃左右,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也会使织物的质地和色彩发生变化。
低温消毒
这是目前各地博物馆因地制宜的一种最经济、简便、无污染的常用消毒法。库房内的害虫、细菌一般在0~ -15℃的低温条件下,便会死亡。
阳离子灭菌消毒法
这是近年来研制的有别于高温灭菌和化学药物杀菌的另一种新技术。其消毒法的奥秘是:根据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由磷脂质双分子膜组成,呈负电性的特质,根据物理学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只要加入阳离子杀菌剂,带负电荷的细胞壁就会被阳离子的正电荷所吸引,从而束缚细菌的活动自由度,抑制其呼吸机能,并促使细胞壁和细胞膜彻底变形破裂,细菌失去繁殖和生存能力而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