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博简介

丝情古今
丝路花雨
丝绸之路
织染缂绣
服饰大观

 

画绣结合的顾绣
 

  顾绣,是明代上海民间发展而来的一种出自名门闺媛之手的闺阁绣。明代隆庆万历(1566~1620年)年间,上海人顾名世在九亩地露香园收徒传艺,传授刺绣,世称“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

  顾绣是中国古代妇女艺术的精华。据明版《松江府志》记载:“顾绣作花鸟、香囊、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其价也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因此,在明代各城镇商埠中经营绣品的店铺,多以“顾绣庄”命名,以此招徕顾客。

  在顾绣的发展中,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最为杰出。她在针法与用色上神妙独到,故世称闺阁“韩媛绣”。其所绣山水、人物、花鸟已达到“无不精妙”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陈列有她的仿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这些作品已达到让人分辨不出是绣还是画的意境。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还为韩希孟的刺绣书写对题,并称其为“针圣”。后世也将这类绣品称为“画绣”。

顾绣《杏花村》  顾绣独到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第一、半绣半绘,画绣结合。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第二、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第三、间色晕色,补色套色。这种精巧的明绣采用的种种彩绣线,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目前收藏顾绣最多的是辽宁省博物馆,其中印有“韩媛绣”、“韩氏女红”的绣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馆藏有韩希孟的《藻虾图》等四幅绣品。此外,江苏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也收藏有传世的顾绣,如《杏花村》、《山水三寿》等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