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侗族

 

侗寨的标志──鼓楼

鼓楼

  鼓楼是侗族独特的楼宇建筑形式。遍布贵州、广西等侗族地区。一般以村寨或家族为单位建造。侗族民歌唱到:“未建寨子,先建萨坛和鼓楼”。侗族人民每建一个新的村寨,首先要建造高大雄伟的鼓楼,之后以它为中心,在它周围盖吊脚楼。因此,如今的侗寨中央都矗立着一座高大醒目的鼓楼。大的或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寨,也有建四五座鼓楼的。进入侗乡,举目远眺侗寨,吊脚楼群之中,鼓楼挺拔耸立,巍峨壮观。

  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多柱式建筑。或4柱,或6柱,或8柱以上。建筑工艺复杂、讲究。首先用四根粗大结实的古杉作擎天柱直达顶部,四周以4-12根中柱排列支撑,矮者数米,高者数十米。重檐层数五、七、九层至十一、十三、十五层不等,均为奇数。整座楼分三部分:底部多为正方形,少数呈六边形,有的围以栏杆,有的则敞开,内置长条木凳,围以火塘,可容纳百余人,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中部是层层叠楼,自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每层楼檐均有翅角,如白鹤展翅欲飞,独特精巧。上部为伞形宝盖顶,式样有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三种。四角者,八柱落地;六角者,十二柱落地;八角者,十六柱落地。柱头上雕绘祥龙彩凤;层阁外壁,彩绘民间故事连环画;檐角有雕塑的龙凤飞鸟,椽头嵌有小镜子。造型别致,工艺精巧。上竖桅杆直指蓝天。鼓楼内不分层,一通到顶,高处悬挂一面长3-4米的牛皮作面的大鼓,供召集众人时擂敲,因此得名“鼓楼”。如此巨大的工程、繁杂的结构,竟不用一根铁钉,全部是用卯榫、木栓将大柱、中柱、横梁、穿坊等巧妙地穿合衔接起来的,而且扣合无缝无隙,牢固坚实。充分显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侗寨与盛装少女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侗族文化的象征。作为各个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鼓楼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历来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断案、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在此进行。如,村寨里遇有重要事宜,便可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某个地方发生火灾、匪盗等,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他寨呼应,照例击鼓,于是,一寨传一寨,人们纷纷闻鼓声而来;逢年过节,外村寨的歌队、戏班或芦笙队来访,全寨老少亦聚集在此,迎宾送客,对歌、跳舞、赛芦笙、耍龙舞狮。因此,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如今,社会安定,长鼓虽已失去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鼓楼仍然是村寨中聚众议事、节庆集会和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场所。夏天,人们来到鼓楼聊天纳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讲故事、唱古歌,其乐无穷。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