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刷博物馆 > 源远流长的印刷术 > 明代印刷的全面发展 > 明代政府印刷      

 
  印刷术的起源
  最早的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
  活字印刷开创新时代
  明代印刷的全面发展
  古代印刷技术的转折
  ——清代印刷

  近代印刷术
  从现在走向未来
 

 

明代中央政府在书籍方面的印刷

  明代初期建都于南京,这里不仅是全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印刷的中心。中央政府的印刷机构主要是司礼监和国子监。司礼监是中央政府主管印刷书籍的主要部门,它的印刷内容主要是皇帝批准及命有关人员编写的书。其次国子监也设有印刷部门,主要印刷儒家经典著作及学生读本。此外,礼部、都察院、大理寺、会同馆以及应天府等政府部门也都曾印刷过有关书籍。

明刻经厂本《贞观政要》

  司礼监是明皇室的出版印刷主管部门,经厂是司礼监的附属机构,司礼监经厂库有提督总管,下设“掌司”若干,管理经书印版及印成的书籍。经厂本刻书大都是赵体字。经厂刻本,每册都钤有广运之宝的印玺 。

  明代中央政府的出版印刷部门,除了司礼监外,就要算国子监了。迁都以后,南京国子监仍然存在,它和北京国子监分别称为南监和北监。因子监是政府的最高学府,也是主管教育、编印教科书的主管部门。

  南监除了对原存印版的不断印刷和修补外,还不断地收集和充实印版。例如,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元庆元路(宁波)收到王应麟著的《玉海》版,后来又从广东布政司收到成化年间所刻的《宋史》版。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刻印了辽、金二史,万历初年,又重新刻印了《梁书》。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还刻印了《三国志》。

  根据明代周弘祖的《古今书刻》一书记载,南京国子监印刷书籍二百七十一种,其中包括本朝书、杂书、类书、韵书,以及经、史、子、集等八大类。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南京国子监的印刷规模是相当大的。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南京国子监刻印的《三国志》

《二十一史》中的《南齐书》

  北京国子监的印刷规模比南监要小,刻印的书籍数量也比南监少得多。万历年间,北监出现了一次印书高潮,其中所刻印的重要书籍有《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以上两种书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开雕,至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完成,历时二十年,由司业张位所主持雕刻印刷,花费六万金。

  明代的中央政府除了司礼监和国子监两个设有较大印刷机构的部门外,政府的其它部门也从事与各自业务有关的书籍的印刷。

  礼部、户部、都察院、大理寺、兵部、工部、钦天监等部门,也都刻印过与各自业务有关的书籍。如礼部印刷过《通鉴》,户部编印的书有《醒贪录》(发往各级官员的)、《教民榜文》、《务农技艺商贾书》(发往民间的)。明都察院的印书据周弘祖《古今书刻》记载有三十三种,如《算法大全》、《七政历》、《千金宝要》等。兵部刻印过《大阅录》、《九边图说》和历科《武举录》等。太医院刻印有《铜人针灸图》、《医林集要》、《大明律直引》等书。工部刻印过《御制诗》。钦天监是主管发行历日的部门,除编印有《天文刻》外,每年都要印发由皇帝批准的《大统历日》。这种历书是由国家发布,私人是不准翻印的。

  在明朝政府的印刷中,刊印佛经的规模也是很大的。明初在南京刻印的《大藏经》,就是当时最大的印刷工程,它开雕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刻成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共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共五万七千一百六十块版。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采用经折装。后版藏南京大报恩寺,每年都要印二十套。郑和曾出资印造十部,舍入南北各大寺及其家乡云南五华寺。这部藏经由于刻于南京,也称为《南藏》。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
内府刻印的《道藏·墨子》

  继《南藏》之后,于永乐末年在北京又刻印了工程更大的《北藏》。《北藏》的全称为《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开始雕于永乐庚子(公元1420年),完成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
  
  用西藏文刊印的《藏经》明代称为《番藏》,永乐、万历年间都曾刻印过。

  明代皇帝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因此,《道藏经》的刻印,在明代也有很大的规模。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开始刻《道藏经》,于十二年二月(公元l447年)完成,共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五卷。

  从以上佛教、道教经卷的印刷,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明代政府印刷规模之大,这远远超过前代的政府印刷。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