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活字版印刷在民间的使用
|
林春祺写的《铜版叙》 |
清代后期铜活字印书比较少见,只有福建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花费白银二十万两,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成正楷体大小铜活字四十多万个,他是福建福清县龙田人,因而把铜活字命名为“福田书海”。这批铜活字印有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其中《音论》为上、中、下三卷;《诗本音》十卷。在《音论》卷首,林氏写有一篇《铜版叙》,记录了他刻制铜活字之起因及经过。林氏的今体铜活字,楷书精美,纸墨上品,印刷清晰。林氏用铜活字除印有《音学五书》外,还有《军中医方备要》等。
在杭州,只有吴钟骏用聚珍铜板印其外祖父孙云桂所著的《妙香阁文稿》三卷,《诗稿》一卷。
当然,使用铜活字,造价是很高的,因此,作为私人印书来说,没有雄厚的资本,是难以制成一幅铜活字的,这也是铜活字远不如木活字使用普遍的主要原因。
广东唐氏锡活字印样 |
在金属活字中,除了铜活字外,铅活字和锡活字在清代都有使用。
道光三十年(1850年),广东佛山镇唐姓书商,出资一万元铸造锡活字,共计铸成扁体字、长体大字、长体小字三套,约有二十多万个。其扁体字为正楷,两种长体字近似仿宋体,都较美观。
唐氏铸造锡活字的方法是:用木活字制成泥字范,浇上熔锡,凝固后取下,加以修整即成。咸丰元年(1851年)曾用这批锡活字印成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共一万九千三百四十八页,订成一百二十大册,印刷墨色清晰,受到社会的好评。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湖南人魏崧在他所著的《壹是纪始》中说:“活板始于宋……今又用铜、铅为活字。”可见,早在近代铅合金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人用铅做活字了。可惜早期的铅活字印本没有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