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刷博物馆 > 源远流长的印刷术 > 近代印刷技术 > 凹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起源
  最早的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
  活字印刷开创新时代
  明代印刷的全面发展
  古代印刷技术的转折
  ——清代印刷

  近代印刷术
  从现在走向未来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是在金属版材上用手工雕刻出原稿图文,再用化学腐蚀液进行腐蚀制成 凹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其制版技术在1889年王振夫著的《铜刻小记》就有详细记载,现摘录下来供参考,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磨 版 → 上 蜡→ 钩 图 → 上 版 → 刻 蜡 → 烂 铜 → 修 版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工艺流程图

  其方法是以平薄铜版,用坚木炭磨净,将版在炭火上微烘,擦以黄蜡,软毛板刷刷匀之,阴凉数时听用。一面先将玻璃纸用针刀钩图, 钩时画破纸半层,以红粉揩入纸纹中,将此纸覆于版面,在纸背摩擦,粉落蜡面,再移火上稍烘,粉俱粘牢,仍阴凉片时,始可动刀。照红粉处划去蜡,划时目视显微镜,将刀缓缓移动。刊迄,放版于平处,灌上烂铜药水,待一二小时后铜即烂深。洗净药水,揩去黄蜡,先印样张校阅,有遗漏则可添刻;有差误则可改正。倘磨版时不能净,起有细纹,印出之纸上即有黑丝;刷蜡时不匀,起有极小之孔,印后即成黑点;或刻时偶带伤蜡面一块,则更成墨团矣 。盖药水见铜即烂之故也。如未灌药水时知之,尚有留药敷涂,药水即留住,而不能下矣。版成后,须擦净藏妥,以免起锈碰伤。至刷印也,亦有赖乎机器等物。盖阴文之不同阳文耳。

  磨版:以红铜打成薄版,其厚薄视乎大小,厚者不过一分;用坚木炭磨之,使其极光净为 度。磨时不可:第一磨横磨,第二磨直磨。须俟满版磨到,始可转手。则版上之光归一律。乱磨则光必错落,刻时耀目也。粗磨则以水,细磨则以油,或更以毡卷一圆式帚蘸油加擦之 。

  上蜡:以铜版就炭火(文火)炉上烘热,将蜡擦之。版热则蜡烊下, 用软板刷(式如糊刷帚毛 长半寸木柄上圆而下扁阔),将蜡刷匀。刷法同磨法,勿横直错杂。蜡须极薄而匀,刷时有 灰沙粘入必起粒,此处易脱,烂铜后即成深孔。上蜡后须阴凉若干时刻,使其蜡老结。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轮刀

  钩图:用玻璃纸罩于图面,四角用盖钉(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盖钉)钉牢。钉后 ,手握针刀(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针刀), 目视显微镜(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目视显微镜)细细钩画,将纸画破半层;此纸一旦遇到口中热气即不平正,须小必。为此最好中将近身处的纸遮住。至钩时应用之器,平行直线则用三边版(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三边版),曲线则用曲线规 (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曲线规),圈线则用活股规(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活股规),与画图无异,不过画图用铅笔墨笔,这里用铁笔;画图则一笔可到,而这里则须双钩。玻璃纸西洋者白且厚,日本者稍黄而薄,其价仅十倍之一,然已尽可应用。盖钉铜面铁脚,面径四五分,脚长二三分。针刀长约四寸,圆木柄,头镶铜套, 中插一针,套内面有螺丝纹转紧,不致摇动。显微镜分三节,下础极重,中节上下曲尺式,下插孔中,上套显微镜,转动灵活,伸缩远近如意,以省屡移下础。三边版以坚木为之,大小不等,厚约一分,上有圆孔,便于以指移动,弦合弦安放,按住下版,而移动上版,平行线用之最见均匀。曲线规式样极多随图配用,质系明角等类之物最佳,明若玻璃可透见下图。活股规两股可开可合,一股半截活动,有螺丝转紧。

  上版:玻璃纸钩好图式后,用棉花粘红粉擦之,则粉入纸纹中,鲜明可观,如有脱漏,甚易见出。将此纸覆于版蜡面,用光洁圆头物擦纸背,则粉落蜡上。然粉易揩落,须将版再就火上微烘,蜡热则粉俱粘住。惟擦摩纸背时不可移动,否则起双线而花样不清。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脚搁手版

  刻蜡:上版后须待蜡老透,始可动刀。刻时版上放一有脚搁手版,始中间空虚,不着蜡面。搁版之长短,视乎铜版,其脚须在铜版外。手握针刀,照显微镜,将红纹 处缓缓划去其蜡,不必用大力,铜版上仅针头带过耳。其握刀之法,将大食中三指捧住刀柄,柄尾适搁在食指下节上,无名指小指适托住中指,再将左手中指捺刀头处,其食指则骈于中指也。不可性急,否则针头一快必逾闲,蜡面即带伤。有不顺手处勿勉强刻划,宜将铜版倒转 或 横转为妥,否恐犯屈曲之病。总之,刻之工夫较迟钩之工夫三五倍,盖遇粗纹,钩时总归双钩,刻则费三刀五刀不等。如遇一分粗者,先双钩复画布纹,且不能一气成之;先烂双钩,后再划布纹再烂,两番之工必不能省作一番也。不然,铜烂后粗纹之表里皆毛矣。其刻平行线 ,亦可用三边版;曲线不必定用曲线规,圈线亦可用活股规。其刻断续线处, 则用轮刀。线之疏密 ,依轮齿之多少;线之粗细,依齿轮之厚薄。倘地图中须铺满细点者,用针刀恐不匀而费工 ,则另有机器也。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嘴磁钵

  烂铜:刻去蜡后,用有嘴磁钵(如右图)盛烂铜药水灌 于版面。其腐烂之时刻,视乎药力 之强弱。见水面浮沫,则吹开沫,照以显微镜,如尚未深,则再待片时,视深浅适度,即将药水仍泻入钵,下次尚可用也。其药水涂迹,先用纸或布轻轻揩抹,后用醋少许,灌上(无醋时以食盐少许擦上代之)冷水净洗,然后在炭火上抹去其蜡,始能刷印样张。

  修版:印出样张后,见有未刻到处,另用锓刀(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磨刀)硬刻之。刀长四寸许,四方形,刀尾装短木柄,形如半荏。装刀入柄,须一棱向下,一棱向上,将刀头磨斜,故 斜面成斜长方形(亦有长木柄者柄下面起三角槽将刀镶入槽内外用铁圈套紧之)。握刀之法,手心抵住木柄,无名指小指钩转木柄,下面中大二指捧刀两旁棱上,食指捺住上棱,将下棱锓入铜版,缓缓推去,其左手中指仍须捺于刀头,庶不致锓出界限也。如有小孔细纹须磨去之 ,则用磨刀(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磨刀)用力磨平之。刀长五寸,其头如鞋钉形,其握刀之法,将刀尾夹入无名指小指指缝中,食中二指搭于刀头外,大指抵于内,磨时甚着力也。如因有改正处,磨去 之地步不少,则用弯头斜铲刀(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弯头斜铲刀)铲平,再将炭蘸油加磨之。如有许多细纹欲磨净之,则用枪头形大刮刀(如图: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用的枪头大刮刀)刮之。

  烂铜药水:此药水盛于玻璃瓶中,用时倒入磁钵内,由钵嘴灌于版,版烂成后,仍倒入钵内,由钵入瓶,水色初如淡湖,随用随深,烂铜之力则逐缓。然新者烂铜 纹必阔而浅,旧者则细而深;盖新者力强,易于横走,旧者不过时刻久耳。其药水之名,西人名阿斯哈鲁托。舶来者药力太强,不过数分时版即烂深;日本自合者,用盐酸一磅,盐酸加里(加里者倭语也系盐酸之干块其色白而如冰一般)七钱,清水五合,用瓦罐在火上配合。

  融蜡:合蜡之法,以松脂黄蜡等分用瓦罐在文火上煮七日 ,乘热用绢筛过于别器,稍停即 结牢器中;再于火上旋转微烘,蜡即脱然而出,然后卷条切断听用。惟并合之分量,四时变迁,寒则松脂多而黄蜡少,暑则反之。

  留药:以松脂及挨鲁壳鲁(西洋药水名)各等分,安放玻璃中,隔数日即化合,用时将毛笔蘸点伤蜡处,见风即凝。烂铜时药水被其留住,而不入矣。

  藏版:用木箱上下做槽,将版背对背,两枚放一槽内,恐版面碰伤也。藏时须揩净墨迹, 揩法以毡卷作圆帚,蘸油擦之至亮,再用软布揩净,以免起锈。

  簿纸上版:不用玻璃纸者,用洁薄之纸,描出图样后,将纸稍着湿,反贴于蜡面,衬纸数层,徐徐摩之,墨即印于蜡面。其纸名雁皮纸,又名转写纸,滑而结,练画时墨水不化也。

  缩刻:缩刻之法有二:一须缩绘后付刻;一用照相法,照小再钩出付刻,故能与原样相肖。

  刷印:刷印之法,先以纸根切齐,须较铜版稍小,将清水着湿,叠在机器上边,一面将墨膏调匀,用斜版刮墨,刷于铜版,再行转手刮去,则版面无墨,而阴文中有墨矣。将湿纸覆上,上衬一呢,入机器轴中轧之,则纹中之墨皆在纸上也。此纸须高挂阴干,始能折叠。 (日本印刷局内则夹厚纸于烘橱中烘干)至铜印之机器,有木有铁;如版在方一尺五寸左右者,可用木机器印之,每日可印二百张至三百张。

  直到1905 年商务印书馆聘清日本雕刻铜版技师和田满太郎、三品福三郎和角田秋成来华,传授雕刻凹版印刷术,雕刻凹版印刷在中国才得以发展。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