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台网的建立是从解放初期开始,1955-1956年,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强地震观测台网。1957年,我国先后建立了昆明、成都、兰州、南京、佘山(上海)、拉萨、广州、北京等8个基本地震台1958年前后,又增设武汉等基本台,全面完成了我国兴建的第一批基本台任务。由于台网的建立遍布于全国,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地震观测水平,使我国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微观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台网的建立与发展。1966年邢台地震后,随着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的到来,我国各省区地震部门先后组建,随之区域地震台网也相继建立,到1976年,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全国区域地震台站已达260多个;截止到1984年底,全国区域地震台站增加到435个。
传输地震台网的建立与发展。1966年邢台地震后,为了能快速、及时地了解北京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建成了由8个地震台组成的,采用实线传输单分向短周期地震信号的我国第一个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北京台网。
1975年,为了进一步对我国的多震区和大工业城市附近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预报研究,又建立起上海、沈阳、兰州、昆明和成都电信传输地震台网。
|
|
卫星通讯站 |
1981年,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即768工程所有硬件设备均已配齐并安装在上海传输地震台网内,所需各项软件也已编制完毕。1982年768工程通过技术鉴定和验收,北京、沈阳、成都昆明和兰州等5个传输台网硬、软件配置齐全,进行试运转。经过连续三个月的考核运转后设入正式观测。
到“七五”期间,我国地震无线通讯网和地震信息反馈系统也得到迅速发展。
1988年7月建成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用户小型数据卫星地球站--地震卫星数据通信网北京中心站。
|
|
中美合作数字化
台网测震接收系统 |
|
目前,已建成的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通信范围覆盖全国,它主要由卫星通信中心、远端卫星小站、技术服务网络组成,卫星通信网主站设在卫星通信中心。中国地震局卫星通信网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连续观测数据传输;接收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各地壳运动基准台站(GPS台站)的观测;接收和交换全国各地地震工作部门的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有关的信息数据。
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为了取得我国现有模拟记录尚难提供的高质量的地震数据,满足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1983年,国家地震局决定建设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目前,已建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阵、区域有人值守地震台站和数字强震台网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