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壳浅层介质电阻率的变化
|
地电观测 |
|
地壳岩石介质的导电性与岩石的物质组成、压力、含水程度、温度等因素有关,并主要决定于岩石孔隙中的导电液体。观测岩石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可望得到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的某些信息。
根据我国的地电观测与预报实践,地震前地壳浅层岩石视电阻率变化的基本特征为:
①
大震前地壳浅层介质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一年到数年)、大范围(200公里左右)下降异常(下降异常约占80%);震级愈大,地电阻率长趋势下降异常持续时间也愈长;
②
大震发生后,多数台站的地电阻率显示较快的回升,但往往回不到正常水平,保留一部分剩余异常量。
③
地电阻率异常具有阶段性特点,可分为异常起始阶段、持续阶段、加速阶段(异常加速阶段(异常加速阶段包含临震异常)等。
(2)地壳深部介质的电性变化
研究人员于唐山地震前后在北京凤河营进行了3次大地电磁测深定点复测工作。观测结果表明,唐山大震前出现了深部电阻率下降,震后又迅速回升。这一特点与浅部电阻率的变化特点基本一致,但深部方法测得的电阻率变化的量值比浅部方法测得的大一个数量级。
1976年松潘地震前后,在震中周围的5个测点上进行了3次大地电磁测深定点复测工作。观测结果表明,在距震中最近(约50-60公里)的南坪和中寨两个测深点上,观测到了震中附近相应于地壳深部(15-25公里)的地电阻率值震前的大幅度下降;其异常持续时间与地表浅部方法电阻率异常的观测结果一致。
然而,同其他地球物理手段一样,用地电方法预报地震仍处于经验性阶段,离预报地震三要素的目标还相差很远,有待于继续努力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