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伽重力仪 |
|
重力重力场是基本的也是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之一。重力随观测点空间位置和地球介质密度状况而变化,因此,观测重力场的变化可以反过来研究地壳的变形、介质密度的变化或质量的迁移,从而探讨与地震预报研究和现代地壳运动有关的地球动力学问题。重力场变化和时间变化两类。前者主要反映地球形状和地壳结构,属于大地测量和物探的研究领域;后者主要反映地球的变形,地球内部质量运动,以及地球在空间运动中一些动力学要素的变化,它与现代地壳运动、地震预报研究和基础天文学等密切相关。
重力场的时间变化又可分为潮汐变化和非潮汐变化两类。前者起因于外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对地心和地球表面的引力作用;后者则主要是地球自身的变化,如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极移动、地壳运动、地壳变形和深部物质变异等引起的。
重力观测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重力场潮汐变化的观测工作始于1958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研究人员开始利用观测重力场的时间变化来预报地震。1976年,在北京西北效北安装了一台有恒温装置的GS-11型重力仪,以后国家地震局又进行全面规划,在我国不同类型的构造地区共建立了18个重力固体潮台站。到1985年,有18个地震局、队、所建立了流动重力测量队(组),共布设了174全测环和57条测线,总长度约6万公里。其中在滇西实验场建成的重力观测网和京津唐重力试验观测网,构成了我国主要的重力试验观测基地。此外,还建成了16条重力测量基线。
|
DZY-2型海洋重力仪 |
|
多年来,我国在立足国内研制新仪器的基础上,也在对引进仪器进行维修和技术改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对我国台站使用较多的作协德国阿斯加尼亚GS型重力仪的维修和改造已取得了实际成效,其改型产品的试验观测效果良好。我国的科技人员成功地在GS-15重力仪上实现了磁反馈和数字化,这个工作将使潮汐记录精度大为提高,并有可能检测潮汐背景上的非潮汐信息,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很有意义。
我国还在地震研究所建成了项目比较齐全的重力仪研制和标定实验室,其中设有变温室、变压室、弹簧性能测试室、标定室、超静装配室等。这些重要实验设备对提高我国重力仪的精度和效益将有重要作用。
观测地震前重力变化的较好的实例是1976年唐山地震。这次地震前半年,重力场就出现了趋势变化,最大变幅可达100微伽,震后异常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