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来,地震孕育过程和前兆机理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美国和前苏联曾提出过膨胀-扩张模式和雪崩-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我国也提出了震源组合模式和膨胀蠕动模式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震孕育和前兆成因机理进行了综合解释,对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的发展、提高,以及进一步开展物理性预报是有益的探索。但地震预报实践越来越揭示了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复杂性,直到80年代中期,各种理论尚不能圆满地解释各种前兆现象的特征。显然,地震孕育过程和前兆机理远比人们预想的要复杂。尽管如此,地震综合预报已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经验性预报向物理性预报方法推进已成为科学探索的目标。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须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过程。
总之,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作出了短临预报,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并取得了一定减灾实效的国家。
目前,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预报地震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作出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政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度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