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指南针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 青铜冶炼 机械 纺织 建筑 中医药 陶瓷


 
中国古代科技馆> 中医药

中医学

  早在西周时,我国古代医学就已经有了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

  兽医等科。中国几乎是唯一拥有连续性传统医学著作的国家。中医经典著作以古代阴阳五行说、气化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其中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是对人类、科学与哲学思想得重大贡献,研究中医哲学,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哲学思想的真谛。如中医横向地把握生命运动的过程,西医纵向的探究生命结构与功能。

  阴阳、五行——在实践中可视为一种传播符号。阴阳本是古人解释自然现象的一对概念。进入中医学以后的阴阳学说,成为用来解释人体腑脏生理以及诊断、治理和处方用药的一种说理工具。春秋时期的医家认为,人致病原因有“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意思是阴气太盛使人患寒病,阳气太盛使人患热病。这种理论很难用今天的科学原理来说明它,但阴阳学说用到医学理论中,在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在诊断和用药归类上,起了至今仍然无法否定的作用。人体在生理活动过程中,物质与机能之间,必须经常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如果阳气(如热能)与阴质(如体液)在消长过程中不能保持这种平衡,就会产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从心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化。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这个意思,治疗时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理论是阴阳学说具体运用到医疗实践中时,用得最多的理论。

  中医学还把古人的五行学说搬到医学理论中,五行即古人所认为的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分别以肝、肺、肾、心、脾代表之。五行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不乏牵强附会和主观臆造的部分,但其积极意义是,它强调人的脏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这对于医疗实践是有指导意义的。五行之比五脏,只不过是一套新的术语、新的符号而已。甚至于中医学中的肝、肺、肾、心、脾,也分别是人的某些生理功能的符号,它们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肝、肺、肾、心、脾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后来的解剖学证明,某一功能并不是这一种脏器所发出的。因为这个符号标识的是某些生理功能,并不确指某具体的脏器。比如,中医学中的“心”有“主神明”的功能,故有所谓“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的说法。而解剖学证明,心脏根本无此功能。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