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学说的起源
原子世界的信息
认识原子及核能
二战期间核动态
核武器来势汹汹
核能的有效利用
核危害与核废料
中国核工业发展
巧妙应用放射性

 

 

   核能> 二战期间核动态



 

核能介入政治军事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后,德国的海森堡等立即提出了关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设想,使人们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

  1934年,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人造同位素在实验室中第一次产生。意大利人费米领导的小组第一次用中子去轰击各种元素靶子。当他们用中子轰击铀时,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怪现象。直到1938年末,德国的哈恩及施特拉斯曼终于确定中子轰击铀后有中间质量的元素(例如钡)产生,经过分析,几名科学家几乎同时确认了铀裂变的现象。1939年,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完成了裂变时能放出多余中子的实验,从而可以使铀链式反应得以实现。因为每次铀(指铀-235)裂变要放出204兆电子伏的能量,这就是说1克铀通过链式反应完全裂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2 400 000克的煤。原子能的释放终于在理论上得到确认。

  计算表明,l千克的铀-235分裂,如果不加控制,在只有 10-6秒的时间内,能以爆炸的形式放出 20 000吨梯恩梯(TNT)炸药的能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力无比的原子炸弹。

  中子在这里起着独特的作用。

  现代世界史的发展与科学史的进程几乎是互相引证,互为补充的。

  20世纪30年代,德国希特勒与美国罗斯福差不多同中子一起上台,由中子引起的原子弹所依赖的铀裂变的发现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表面上,这些似乎都是一种巧合。其实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一定的政治经济形态反映了一定的生产方式,只有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才会产生某种政治经济关系。而这种关系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激化,正是孕育战争的根源。因此,他们的同时出现,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从17世纪开始,科学是拒绝政治干预的,科学家本人也不介入政治问题的争论。他们甚至发出过警告:“不要叫强力和它的骑士们进入你们的工场,因为这些人会滥用神圣的秘密来作恶,并把它用来为暴力服务。”如果在生产力还十分原始或低下的时代尚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自从19世纪诺贝尔发明新炸药以来,20世纪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水下的潜艇投入战争以后,科学已经难以保持自己的贞操,科学家也不再能守住自身的清高和纯洁。科学之卷入罪与罚的战争逐渐达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几乎是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会被战争手段的升级所立即采纳。因此,核能在这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出现,将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军火生产,就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了。

 法西斯赶走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