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亿年前,在寒武纪静谧的海底,有这么一群身着“盔甲”,身着两排镰刀状尖刺的“毛毛虫”,它们蜗行于海底,以身边的菌、藻类为食物,吃完后,向下一个觅食点挪去……
下图,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图为长形黎镰虫复原图
为啥叫它“海底毛毛虫”?请看下图,
这是现今人们常见的毛毛虫(鳞翅目舟蛾的幼虫),是不是很像?
其实这海底“毛毛虫”有一个hin严肃的名字——长形黎镰虫(Orthrozanclus elongata)。
好了,言归正传,这个长形黎镰虫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与英国杜伦大学Martin Smith博士等人在中国澄江动物群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寒武纪奇异生物。
这两块长形黎镰虫化石,一块是2015年,赵方臣等人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考察时,无意中敲到的;另一块则是2016年,由一位古生物爱好者在昆明发现,转送给古生物学家研究的。
赵方臣手持此次发现的长形黎镰虫化石
高清版长形黎镰虫化石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块长形黎镰虫,虫体长在1.5至2厘米之间,背部布满鳞片,身体两侧各有一排弯弯的长刺。
对此,科研人员推测,长形黎镰虫生活于寒武纪时期的海洋底部,视力极弱,仅靠身上的感光细胞感知周边环境。平时它们趴伏在海洋底部,以海底的菌类和藻类为食,吃完后,才缓慢地挪动到下一个觅食点。
那么,这两个“高清版”的长形黎镰虫是如何助力“黎镰虫”大家族认祖归宗呢?
黎镰虫是一种身体造型奇特的带壳动物,身体两侧长有弯曲锋利的长刺。其完整个体的标本最早发现于5.05亿年前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传统观点认为,黎镰虫是另外两类身体造型奇特的寒武纪疑难生物威瓦西亚虫(Wiwaxia)和蛤氏虫(Halkieria)的中间类型。
蛤氏虫
威瓦西亚虫
此前,科学家们把这三类生物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祖先的单系类群,认为它们与担轮动物类群中的软体动物具有较近亲缘关系。
新发现的长形黎镰虫证明威瓦西亚虫和蛤氏虫并非“近亲”。
原因是,本次在澄江发现的新的黎镰虫化石证据,其身体壳片的排列方式和结构与蛤氏虫相似,但明显不同于威瓦西亚虫,否定了黎镰虫是两者之间过渡类型的推测。
这也说明了威瓦西亚虫和蛤氏虫可能不具有共同祖先。因此,引起对这类早期动物在担轮动物树中位置的重新思考。
在云南澄江动物群发现的这两块长形黎镰虫化石,不仅将黎镰虫出现的时间前推了1300万年,而且更完整细致地展现了黎镰虫身体形态特征,为人类更好地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的动物提供了新证据。
TIPS: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
之所以称为“悬案”,只因科学家们发现,在寒武纪地层的前2000多万年时间内,突然出现了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
为了体现这一动物门类快速出现的生物演化事件,故古生物学家们用“大爆发”一词来形容。而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不管是黎镰虫,还是寒武纪大爆发,都有很多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索,黎镰虫的祖先究竟是谁?寒武纪大爆发究竟是生物“扎堆”出现,还是线索的缺失?科研人员们还在寻找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这永远是一个谜。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