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射线的大师们

宇宙射线的大师们

赫斯(Victor Franz Hess)
  奥地利物理学家,是一位气球飞行的业余爱好者。他设计了一套装置,将密闭的电离室吊在气球下,他乘坐气球,将高压电离室带到高空。1912年他在《物理学杂志》发表题为"在7个自由气球飞行中的贯穿辐射"的论文。这种辐射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宇宙射线"。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925年夏,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和助手们在加利福尼亚州群山中的Muir湖和Arrowhead湖的深处做实验,他的测量结果表明,宇宙射线来自四面八方,不受太阳和银河系的影响,也不受大气层或地磁纬度的影响。
博思(Walther Bothe)
  他利用符合法来判断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对光子和电子之间的每一次碰撞都是有效的。从此,符合法在宇宙线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博思与玻恩共同分享了195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西(Bruno Benedetto Rossi)
  1931年秋季,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会议上,罗西等物理学家们向密立根提出的宇宙射线的电磁本质假说发起了公开的挑战。
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
   1932年,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这是宇宙射线研究的第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安德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教授密立根的学生,从1930年开始跟密立根做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
布莱克特(Baron Patrick Maynard Stuart Blackett)
   英国物理学家,从1921年起进行改进威尔逊云室照相技术以研究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由此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作出一系列发现,获得194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普顿(Arthur Holy Compton)
   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康普顿效应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主要兴趣是核物理研究,他预见核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并认为宇宙线存在纬度效应,并认为宇宙射线是带电的高能粒子。
奥格尔(Pierre Auger)
   1938年,奥格尔发现了广延空气簇射。簇射是由原始高能粒子撞击产生的次级亚原子粒子。他发现簇射的能量高达 1015 电子伏特,即当时已知的一千万倍。
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
   1947年,英国的鲍威尔等人创造了将核乳胶用气球送到高层空间去记录宇宙线的方法,发现了汤川秀树1930年所预言的π介子,称为带电π介子。汤川秀树与鲍威尔分别于1949年和195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伊尔(Fred Hoyle)
   霍伊尔(Fred Hoyle) 1948 年,剑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霍伊尔与邦迪、戈尔德一起提出了"稳恒态宇宙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大尺度上,包括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伽莫夫(George Gamow)
   1948年,伽莫夫和阿尔法也提出宇宙是从一个原始高密状态演化而来的理论,并请著名核物理学家贝蒂一起署名,这一理论被称作αβγ理论,霍伊尔在1952 年把它称为"大爆炸理论",但他认为宇宙不会在一声爆炸中产生。
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威尔逊(R.W.Wilson)
   1965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左一)和威尔逊(左二)无意中发现了大爆炸理论预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两人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