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七十载,薪火相传科学魂。中科院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在年轻的科学家身上得到传承。他们在新时代努力奔跑,用他们的追梦精神,创造出灿烂的科学成果。科学精神不灭,薪火相传不息。
全面解读
真菌学家戴芳澜和工业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在他们生前和身后,承载着太多历史。
牢记使命,全力以赴,这个团队不断做好做强激光器的“心脏”,在戊戌年继续谱写激光玻璃事业新篇章。
彭桓武、周光召两位“两弹一星”元勋曾先后担任这个研究所的所长,杨振宁、李政道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都说自己和这个研究所渊源颇深。
整整一甲子,春华秋实间,时间赋予了近代物理所何种生命积淀,近代物理给历史留下了哪些时代光芒?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长廊,走近这支在祖国西部扎根了60年的科研队伍。
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建设和研究团队。
在新时代“科学的春天”里,当代科苑青年是如何不负青春韶华,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奋斗的呢?
对地质青年陶辉飞来说,他们的工作永远在路上。十余年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一直奋战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足迹遍布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沉积盆地。
做一个捕捉每秒100个光子的极弱微光的相机,用于探测暗物质,这个任务真的挺吓人。
为了找回一个直径50cm的球,我们40个小时没有合眼。
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北斗七星呈勺子形状,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夜观星象,繁星满天,只有北斗最亮,如今的北斗是被摘下的星星,化身为北斗导航系统,而“执勺之人”中,就有徐颖。
历经千难万险,钱学森先生突破美国政府的封锁回国,翻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
2018年8月21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4.03米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成功通过验收。这也是公开报道的世界上最大口径碳化硅单体反射镜。这一成果标志我国光学系统制造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大口径光电装备跨越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薰先生是钢中氢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冶金科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师昌绪院士是我国合金材料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