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
否
  • 科技V力量丨大V带你云逛科技周
      2023-05-17

    2023年(第29届)北京科技周将于5月20日—5月31日举办,本届科技周活动主题是“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期间将邀请科普大V走进活动现场,举行“科技V力量——北京科技周探展系列直播”活动,介绍精彩展项,讲解科学知识,有趣又有料。

    为实践“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两翼理论精神,凝聚首都科技力量,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书写首都科技创新新篇章,2023年(第29届)北京科技周将于5月20日—5月31日举办,本届科技周活动主题是“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将围绕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彰显聚力创新的北京科技力量,呈现和谐共生的美好城市生活。

    对此,科技周期间将邀请科普大V走进活动现场,举行“科技V力量——北京科技周探展系列直播”活动,介绍精彩展项,讲解科学知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彰显北京科技力量,有趣又有料。

    “科技V力量”直播将邀请@李永乐老师、@模型师老原儿、@植物人史军、@苟胜老师、@玉龙小段、@妈咪说MommyTalk、@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陈征博士、@张宇识、@中国科普博览、@科学网、@中科院物理所等多位科普大V,共同走进北京科技周,将在抖音、微博、B站、中国科普博览等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欢迎踊跃参与互动讨论。

    大V云集,精彩不断,知识盛宴,等你来看!

    一、基本情况

    今年北京科技周活动分为室内主场以及室外分会场两部分,主场活动设在城市副中心绿心活力汇,以展示科技创新成就为主。分会场活动设在城市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以展示科普创新成果为主。共展出近300个展项,面积超过12000平米(室内主题展区2000平米,户外互动展区超过1万平米),观众可采取线上免费预约方式入场。

    (一)以“北京新征程”为主线的科技周主场活动,从“自立自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三个维度,以“征途”的道路形式呈现。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重大突破,突出展现北京对“卡脖子”技术攻关的精准力,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芯片、量子、医药健康、商业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新材料、元宇宙以及新能源及储能10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86项。同时,还将围绕抽象物理、消防安全、低碳生活、检验检测等领域展示联合参展单位的39项科技创新成果。

    (二)以“遇见2023 和谐共生”为主线的科技周分会场活动,突出展示科普创新成果,通过“遇见科学”“遇见生活”“遇见阅读”“扩展活动”等板块设置,为参观者提供互动性强、体验性好、趣味性浓的科普体验。分会场共有101个展项,包括“遇见科学”板块91个展项,“遇见生活”板块10个展项。“遇见阅读”板块还有12家出版社提供的700套精品科普图书可供大家阅读。同时,还将围绕动植物、自然常识、航空航天等领域展示联合参展单位的33项科技创新成果。

    (三)北京科技周还设立了“云上”科技周,包括活动日历、精彩展项、新闻中心、精彩视频等栏目,在云展厅对参展项目实行数字化展示,让更多的公众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科学知识。

    二、主要特点

    今年的北京科技周活动有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凝聚首都科技力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技强国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十年不懈奋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硕果累累,北京形成了“一计划、两规划”的顶层设计,绘制了“五子”之首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市R&D投入翻了一番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了两番多、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三番、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了三番多。

    (二)聚焦热点、把握前沿,提升首都科普影响力

    作为集中展示全市科技创新成就、科普创新成果的盛大活动,北京科技周已成为公众了解、体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今年的北京科技周将用科技手段打造生活化场景体验,使观众能沉浸其中参与互动。科技周活动将持续12天,在历届活动中时间最长,期间还覆盖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公众可以近距离与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互动,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首都科普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全城联动,打造全民科技盛宴

    今年,全市“16+1”区同期举办各区科技周活动。北京市科普联席会成员单位、科普基地将举办行业特色活动;有条件的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企业、公园、科普机构等将免费向公众开放;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通州区政府、北京市科研院、海关总署-海科中心展区也将在科技周上亮相。

    (四)多样活动,打造强趣味性科普体验

    北京科技周期间,除展览展示之外,还有大赛、科普讲座、实景演练、交流会、专题论坛、技能培训、项目路演等多种形式的特色科普活动,包括“智前沿,主未来”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会、2023年北京市科普讲解大赛决赛、试验技术专业技术计算工具使用演示交流会、绿色建筑技术专题论坛、科普工作能力提升培训、老科学家演讲团、环境产业智能产品交流会、科学剧“嘻游记”、2023年北京市科学实验展演大赛决赛、医学概念验证与成果转化研讨会暨概念验证项目路演等,分会场设有儿童健康科普剧串烧,120急救科普大课堂、科学之夜、化学表演秀、玩转汽车科普秀、二十四节气等,面向家庭提供寓教于乐的实用科普知识学习。

    参观提示:

    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打开2023年北京科技周官网(https://www.ncsti.gov.cn/kjdt/ztbd/2023kjz/)进入门票预约页面,选择团体预约或个人预约进入信息登记页面。根据提示输入个人信息后选择日期进行预约。

    2023年北京科技周官网和预约二维码:

  • 关于开展2023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
      2023-05-17

    为繁荣科普创作,强化科普供给,开拓公众科技视野,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具体实施。

    为繁荣科普创作,强化科普供给,开拓公众科技视野,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具体实施。

    项目面向全社会征集“前沿科技”主题的优质科普作品,为作品提供创作指导和经费支持,丰富前沿科技科普资源,提升公众对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的了解与认知,引导公众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一、申报对象

    具备前沿科技科普创作能力或特色前沿科技资源的个人、团队、社会单位等均可申报。

    二、作品主题

    围绕空天科技、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农业科技、交叉科学、大科学装置、天文学、博物学等领域,聚焦近年来国内外最具特色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特别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科研突破和最新进展,或对成果、突破和进展本身进行解读,或关注其背后的基础研究,或走进科技创新现场,或讲述真实科研故事,或展现当代科学家精神。

    参考资料:

    《2023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中前沿科技相关选题:

    https://www.cast.org.cn/art/2023/5/9/art_459_215733.html

    《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组推荐选题》(项目组将不定期更新):

    https://docs.qq.com/sheet/DVnZEb2VtSmVJV2Fi?from_account_guide=1&tab=BB08J2&u=19624950c2224380888f64a91d4319d8

    三、申报内容

    符合《二、作品主题》,且未在任何平台发布过的原创科普文章或视频。

    (一)科普文章

    长度为1000-1500字的短文章,或者2000-5000字的深度文章,具体字数可根据内容而定。

    (二)科普视频

    请参考附件中《科普中国前沿科技科普视频作品规范》进行创作与提交。

    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动画视频、访谈视频、真人主讲视频、VLOG视频、问答类短视频。视频时长1-5分钟为宜,具体时长可根据内容而定。

    四、申报方式

    采用“申报—评审—资助”的方式,召开评审会确定申报作品是否入围,确定资助金额。项目组会对作品申报工作进行指导,并为团队提供创作指导。

    (一)申报。团队将创作完成的作品和填写好的《作品登记表》一起,发送邮件至yddzptj@cnic.cn,邮件标题写明“团队名称+作品名称”,项目组将在7个工作日内回复。

    (二)评审。项目组组织专家对各团队申报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作品是否入围,根据作品字数/时长、选题、质量对入围作品予以不同额度的资助。

    (三)资助。项目组根据评审结果,向创作团队拨付经费。

    五、申报要求

    (一) 原创性:作品原创、首发,所使用信息和图片版权无争议。

    (二) 政治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立场正确,内容健康向上,弘扬正能量;

    (三) 符合项目定位:申报作品与前沿科技相关;

    (四) 科学性和权威性:传播正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思想;

    (五) 科普性和艺术性:文章逻辑合理,语言通俗,文笔流畅;视频画面清晰、直观,解说通俗易懂,视听效果流畅;

    (六) 如申报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或存在其他弄虚作假、违反协议等情形,或有其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项目组有权组织专家对入围的作品进行重新审核,并依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或同时采取撤销作品入围资格、暂缓拨款、终止拨款、追回部分或全部支持款项、撤销对该团队的资助以及三年内暂停申报资格等相应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申报时间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接受作品申报,申报截止日期为2023年10月31日。

    七、联系方式

    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组

    咨询电话:010-58812597 58812523 58812951

    电子信箱:yddzptj@cnic.cn

    附件:

    1.《作品登记表》


    2.《作品登记表填写说明》


    3.《科普中国前沿科技创作建议(含作品示例)》

    4.《科普中国前沿科技科普作品规范》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8eR9PWf9l37RQxQaVJ5cg?pwd=1234

    提取码:1234

  • 历时五年,我们拍到了这个黑洞的“...
      2023-04-28

    北京时间2023年4月26日晚,一个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公布了在“新频道”拍摄的黑洞“全景照”,即对首次被人类抓拍到定妆照的“明星黑洞”——M87黑洞在新的观测频段的拍摄结果。

  • 分析10万条数据,发现了月球的小秘密
      2023-04-24

    月球对地球有多重要?近日,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地球等离子体层中存在月球潮汐信号,离地球几万公里的“海面”上,月亮正在激起一场大潮~

  • 生而为人,要知道祖先从哪来
      2023-04-18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引发无数后来者孜孜探索,并乐此不疲。走得再远,也要知道我们当时如何出发。众说纷纭之际,我们亦想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有所作答。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引发无数后来者孜孜探索,并乐此不疲。走得再远,也要知道我们当时如何出发。

    在众说纷纭之际,我们亦想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有所作答。今日,同各位一起回顾人类来时路,澄清谬误,展望征途。

    图片来源:腾讯网


    以此为基础,诸多改编恶搞的图片不断涌现,虽然不乏有讽刺警醒之作,但仍改变不了原图对人类演化错误描述的事实。

    神的进化 图片来源:Teddytietz.com


    这是因为,人类的演化过程并非环环相扣的链条,仅做此番线性的描绘,是站不住脚的。

    要想对人类演化的历程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我们还需从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说起。


    人or非人?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有人曾认为是因为人类有制造工具的能力,也有人认为是人类有交流的能力,还有人则认为是因为人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些能力并不是人类独有的。

    例如,猩猩和一些鸟类已经能够使用甚至制造工具,比如黑猩猩能够用树枝取食白蚁,它们还能用石头砸开坚果等;许多动物也能通过鸣叫和舞蹈进行沟通,蜜蜂的8字舞就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动物也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如最近越来越多实验证明,无论是乌鸦还是黑猩猩都能利用工具制造工具,然后获取实验奖励,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是办不到这一点的。

    使用树枝作为工具的黑猩猩 图片来源:Flickr/ ucumari photography


    不过,人类的这些能力都极大超过了其它动物。人类能制造出电灯、电话、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各种让生活更加便利的高度复杂的工具;人类的交流能力则从简单的吼叫发展出复杂的文字和语言;而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更是创造出哲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门类,极大地拓展了自身认识世界的能力。

    人类的工具制造能力与其他动物的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早已发展出复杂的文化, 这个图是中国台北的景色,里面的高楼是台北101大楼 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


    人类所有这些进步背后的原因,除了身体的改变使人直立行走,演化出了做事情的手和发声器官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类智力的发展。这些变化不是凭空突然出现的,而是在猿类动物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分子生物学与化石研究,证实了达尔文的推断

    达尔文早就注意到人与猩猩之间的相似性,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一书中,达尔文就认为在非洲生活的黑猩猩和大猩猩是和人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并由此推断人类的祖先也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在当时,还几乎没有早期人类的化石证据,更没有分子生物学的数据,但是随后的研究表明,达尔文的这两个推断是完全正确的。

    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发表之后,受到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批评。这幅1871年的漫画中,达尔文就被描绘成一只长胡子的猩猩 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


    在验证人类演化过程假说的过程中,分子生物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经典的研究,就是将人类与各种动物DNA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黑猩猩的DNA有98%以上与人类相同,是所有动物中相似程度最高的,绝大部分基因也与人类相同,因此是与人类关系最近的亲戚。位居其后的,是大猩猩,而在亚洲生活的红毛猩猩和长臂猿同人类的关系就更远一些,证明了达尔文当初的论断。

    人类、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红毛猩猩都属于哺乳动物中“灵长类动物”里面的“人猿总科”(Hominoidae)。在本文中,我们把除人亚族以外的人猿总科动物都称之为“猿”,以与人类相区别。猿体型较大,没有尾巴;另一些灵长类动物是“猴”,体型较小,身后有尾巴。在哺乳动物中,灵长类动物脑化指数(Encephalization quotient,指动物大脑和身体的比例关系)普遍比其他动物要高不少,也就是具有比较发达的大脑。


    不同哺乳动物的脑化指数,人类最高,灵长类普遍比其他动物高。图中横轴即为脑化指数。纵轴为上枕骨骨化时间。纵坐标中,数值越高,上枕骨骨化越晚。红线是一个统计结果,表示脑化指数越高,标准化后的上枕骨骨化时间越早。人类具有最高的脑化指数,上枕骨骨化时间也相当早。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除对比各种动物DNA的差异之外,分子生物学还能帮我们推断人类从哺乳动物演化出来的主要事件的时间段。这是通过对比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以及灵长类动物之间DNA差异的程度来实现的。

    研究结果表明,大约在8500万年以前,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分开;大约2500-3000万年前,猿类与猴类分开;大约1500万年前,非洲猿与亚洲猿分开;大约800-900万年前,大猩猩从非洲猿中分化出去;大约750万年前,黑猩猩又从非洲猿中分化出去,余下的猿类则逐渐演化成为人类。

    2500万年来灵长类的演化历程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而对古人类化石研究的结果也能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论相互印证。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骨骼特征已经和猿类动物有明显区别的早期人类化石,都在非洲。例如在乍得发现的“沙赫人”(Sahelanthropus)的化石有大约700万年的历史。在肯尼亚北部发现的“图根猿人”(orrorin)化石有600万年的历史,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卡达巴地猿”(Ardipithecus kaddaba)化石有大约560万年的历史,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露西”(Lucy)化石有大约320万年的历史。

    沙赫人头骨的不同角度视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


    相比之下,非洲以外最早的人类遗迹只有200万年左右的历史。例如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现的“巫山人”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有214万年的历史;在中国西安市蓝田县上陈村发现的石器有大约210万年的历史;在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Dmanisi)镇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大约180万年的历史。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非洲以外还会发现更早人类化石的可能性,但是从非洲大量出土的700万-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以及黑猩猩只生活在非洲来看,最大的可能性还是人类是从非洲黑猩猩类的动物演化而来的。


    现代人类的诞生:走出非洲说

    正是因为有大量分子生物学和古人类化石的研究,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个看法已经很少受到质疑了。但由于非洲以外人类的化石也有大约200万年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那么现代不同地区的人类是从世界各地的古人类分别演化而来,还是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年代比较近的现代人类祖先?这就成了新的问题。

    在这里,分子生物学又发挥了它的威力,即用DNA序列的中的信息来追踪世界各地现代人类的演化史。根据的主要是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以及一种叫做“Alu重复序列”的基因序列,它是灵长类基因组中散在分布的序列,其他哺乳动物基因组中不存在Alu重复序列。

    人类女性淋巴细胞中Alu重复序列(绿色)的分布 图片来源:wikipedia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根据目前的理论,线粒体很可能是由细胞的内共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叫做“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um)的细菌进入古菌(Archaea)细胞后,并未被古菌消化掉,而是与之共生,变成了其体内的一个细胞器, 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因此,在线粒体内,至今还保留了变形菌的一些DNA。

    动物在繁殖时,只有来自卵细胞的线粒体会遗传给后代,而精子中的线粒体要么不能进入卵细胞,要么在受精后在卵细胞中被销毁。因此分析各种现代人群中线粒体DNA序列的变化状况,就可以追踪人类母系的遗传状况。

    对世界不同地区人类线粒体DNA序列的分析表明,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可以分为6个支系,从L1 到L6。这6个支系都可以在非洲找到,但是在非洲以外只能找到L3,说明只有L3这一支走出了非洲,因此所有的现代人应该都起源于非洲。所有这些支系都可以追溯到现代人类最古老的线粒体DNA祖先L0,代表所有现代人类的母亲,也被称为“线粒体夏娃”,生活在大约15万年前的非洲。


    线粒体DNA支系分布图以及L3支系走出非洲路线 图片来源: Asian origin thesis for L3 - Haplogroup L3 (mtDNA) – Wikipedia,作者有调整。


    Y染色体只存在于男性中,所以只能从父亲传给儿子。分析全世界不同人群的Y染色体DNA序列,也可以分为许多支系,以英文字母命名。其中最古老的A系和B系都在非洲,只有CR系(也叫M168系)走出非洲。这些支系也可以追溯到现代人类最古老的Y染色体形式,代表现在所有人类的父亲,被称为“Y染色体亚当”,生活在大约20万年前的非洲。

    现代人Y染色体DNA支系分布图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作者有调整


    Alu重复序列属于一类能够在DNA中通过转录和反转录而“跳来跳去”的DNA序列,被称为“转座子”(transposon),或者“跳跃子”。由于插入DNA中同样位置的几率极低,从Alu序列插入DNA中的位置,也可以追踪DNA演化的过程。对全世界16个人群的664人的Alu插入状况的分析,也支持现代人类产生于非洲的说法。


    非洲之外的古人类,去哪了?

    现代人类起源自非洲,已经在非洲以外生活的古人类又到哪里去了呢?随着从化石中提取DNA进行测序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对欧洲和亚洲年代较早的一些人类化石进行了DNA分析,发现这些人已经灭绝了,或者说被现代人取代了,证据是他们的DNA和现代人不同,而且分为两种。

    第一种最初是在德国的尼安德特山谷(Neanderthal valley)中发现的,被称为“尼安德特人”(Neaderthals)。他们身体粗壮,四肢较短,而脑容量较大(男性大约1600 立方厘米,女性大约1300立方厘米)。对欧洲和西亚14个地区,23个人类化石的DNA分析表明,这些人类都是尼安德特人,说明尼安德特人曾经居住在欧洲和西亚的广大地区,包括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克罗地亚、西伯利亚西部等地。

    尼安德特人大致分布区域 图片来源:wikipedia


    对尼安德特人的重建 图片来源:wikipedia


    第二种最初是在西伯利亚中南部阿尔泰(Altai)山脉,靠近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边境的丹尼索瓦洞穴(Denisova cave)中发现的,叫做“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迄今为止已经有5位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在该洞中发现,他们的线粒体DNA与尼安德特人的明显不同。

    在中国甘肃省夏河县甘加乡白石崖洞中发现的16万年前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其胶原蛋白的序列特征与在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发现的丹尼索瓦人的胶原蛋白一致,在洞里沉积层中发现的线粒体DNA也与丹尼索瓦人相同,证明16万年前在中国大陆生活的人为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从大约30万年前开始广泛分布于东亚,大约在2-3万年前灭绝。

    丹尼索瓦人的扩散路线(绿色) 图片来源:wikipedia


    现代人的DNA中有不到百分之五来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表明现代人和这两种人曾经共同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有过交配。但是现代人绝大部分的DNA不是来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这一事实表明,欧亚大陆的现代人不是从这个地区的古代人类演化而来的。

    现代人类产生于15-20万年前的非洲,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取代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因此,1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以外的所有人种,包括中国的北京人,都不是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田园洞发现的“田园洞人”生活于4万年前,其DNA就已经与现代人的DNA类似,而只有大约1%的DNA来自丹尼索瓦人,支持从非洲来的现代人类取代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想法。


    田园洞人部分化石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多地区起源说:我们不仅仅来自非洲

    这个现代人“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的观点为科学界多数人所接受,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主要反对理由是非洲以外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文化有一定的连续性。例如在中国,除了214万年前的“巫山人”,还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60万年前的“蓝田人”,70万年前的“北京人”,60万年前的“南京人”,20万年前的“金牛山人”,10万年前的 “许昌人”,7万年前的“柳江人”,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3.5万年前的“资阳人”,1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等。

    中国出土的人类化石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比较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这些人类化石结构的特点被认为与现代的亚洲人相似,例如70万年前的北京人头顶呈两面坡状,脸部扁平,颧骨突出,与现代东亚人的特征一致。70万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生活的“爪哇人”,颧骨高而宽,又与附近澳大利亚的现代土著人相似。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原始社会文化看上去一脉相承,没有出现断层或大的改变。

    如果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取代了这些在中国生活的比较古代的人,这些文化应该有比较突然的变化。这些事实似乎表明,现代的亚洲人,包括中国人,是早就在这些地方生活的古人类的后代,其他地方的现代人也是由那些地方的古人类变来的,这种学说叫做“多地区起源说”(Multiregional Evolution)。

    然而多地区起源说难以解释世界各地人群之间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和Alu插入位置的高度关联性,也与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具有类似现代人的DNA,只含有1%丹尼索瓦人的DNA的事实相冲突。在中国过去200万年中不同时期古人类DNA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仅凭化石的结构特征是难以建立这些古代人类之间的传承关系的。

    从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和Alu插入位置中了解人类从猿类演化途径,只需要知道序列变化本身,并不需要知道这些DNA变化在生理功能上的意义。然而许多DNA序列的改变是有生理后果的,正是这些改变使一些猿变成了人。人类终将知道,包括DNA序列改变在内的命运的馈赠,其实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生命蓝图的改变,意味着我们将拥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独特体验,也将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本领。


    参考资料:

    [1]Koyabu D, Werneburg I, Morimoto N, et al. Mammalian skull heterochrony reveals modular evolution and a link between cranial development and brain siz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1): 1-9.

    [2]Almécija S, Hammond A S, Thompson N E, et al. Fossil apes and human evolution[J]. Science, 2021, 372(6542): eabb4363.

    [3]Georgi Hudjashov, Peter A. Underhill, et al, Revealing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of Australia by Y chromosome and mtDNA analysis,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21): 8726-8730

    [4]Shang H, Tong H, Zhang S, et al.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tianyuan cave, zhoukoudia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04(16): 6573-6578.


    作者:朱钦士


  • 403秒!中国“人造太阳”EAST又刷新...
      2023-04-17

    2023年4月12日晚,中国“人造太阳”EAST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高约束运行模式(H-mode)等离子体,这是继2017年实现101秒稳态H-mode等离子体后,再创H-mode运行最长时间记录。何为H-mode等离子体?又有何意义?EAST科研团队的成员为你讲述。

  • 春天野菜正当“食”?路边的野菜不要采
      2023-04-10

    随着春季的到来,自然万物沉睡了一个冬季,在轻风的抚摸下探出了头,萌发出娇嫩的新叶。植物的生长不仅给大地带来一份新绿,也同时唤醒了我们的味蕾,人们沿着春的足迹,到山野中寻找期待已久的美味,它便是野菜。

  • 院士对谈:为什么来听科普的总是老...
      2023-04-03

    唤起教育部门对科普工作的责任心,朝着应有的体制努力,比科研机构做科普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