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鼎盛的地区之一,它优良的经济地理环境,为当时的定居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陶器的繁荣,因此具有系统的陶器发展序列和密集的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裴李岗为代表,距今为8000年,有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白石村文化等类型。裴李岗文化陶器大多为红陶,有泥质陶和夹沙陶两类,素面磨光,有些辅以篦纹、划纹和乳钉纹;全部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型有弯月双耳圜底球形壶、筒形罐、碗、圜底钵、三足钵、高足碗形鼎等。裴李岗遗址发现横穴式陶窑,这是我国最早的陶窑
其中期文化为彩陶的繁荣时期,主要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921年,仰韶文化因其最早的发现地—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据用碳——14测定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75——前2550年前后。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著称,造型多样,器物手制成型,即用泥条盘筑法,实用美观;纹饰多以黑地绘红彩,其精美的纹饰,鲜艳醒目;陶窑分有模穴窑与竖穴窑两种。仰韶文化的代表性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低沟类型。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于1959年首次发现,得名于其发现地——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镇。大汶口文化以红褐色陶为主,灰、黑陶不多;纹饰有划纹、堆纹、锥刺纹、戳印纹、花瓣纹、涡纹、星纹;均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代表性器物有釜形鼎、钵形鼎、觚形杯、圆孔的圈足豆等。这种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4040——前2240年。
晚期文化有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村而得名。分布区域为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东北部,用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2575——前1730年左右。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最为世人称道的是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彩陶舞蹈纹盆;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宁夏境内,据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1890年——前1620年,陶器采用手制,彩绘以黑色为主,陶说较发达;中游的中原龙山文化,下游的龙山文化,以下游的龙山文化最为卓越。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举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10年——前1810年左右。龙山文化多为泥砂质灰黑陶和细泥磨光黑陶,大都素面无纹,朴素雅致,或饰以弦纹、镂孔和划纹,器型有深腹平底罐,曲腹盆形鼎、三足盘、蛋壳高柄杯等,尤以蛋壳高柄杯为极点,质地纤薄,雕镂精细,体现了当时工艺成就之精湛。 彩陶钵形鼎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9.1cm,口径29.8cm。1970年山东邹县墓葬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此鼎上部为浅腹钵形,下以对称的微带弧形三足支撑,足似鸭嘴状。整体为细泥橙黄陶,钵形部微有裂痕,三足皆光滑无暇。口沿施赭红色彩带纹为地,以白彩绘“山岗”图案,鲜艳醒目。此器形新颖,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少见的器型,是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独具的器物。 陶鬶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9.2厘米,1960年山东潍坊姚宫庄遗址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龙山文化不仅黑陶举世闻名,其黄陶、红陶器亦精细致密。此陶鬶即龙山文化彩陶器的得意之作,椭圆形大口,宽流向上外卷,扁腹,三空足,前两足高壮肥大,后足矮小纤细,旨在维持平衡。颈间和背上接近后足处以绳索状鋬相连,颈下部两侧有对称的横耳。背上有三条相隔的凸弦纹,其间饰以圆点乳钉纹。整件器形尤如史前不知名的某种奇兽,雄伟健壮,昂首嘶叫,其生动逼真的程度堪称雕塑史上难得一见的精品。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