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窑 陶瓷之路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发展迅速、成熟,与黄河流域争奇斗艳,平行延贯又交流融合。成为当时我国陶器文化的主体部分。

  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另有仙人洞遗址、彭头山文化、石头皂市遗址。河姆渡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左右,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生产泥质陶、夹炭黑陶和夹砂陶,全部为手制;多饰以刻划花纹或绘黑、白、红、褐彩,少数有镂空装饰;还有一些动物形象雕塑作品,造型朴实,拙稚感人。

  中期文化有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马家浜文化为代表。马家滨文化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的嘉兴县的马家滨而得名,用碳——14测定,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090年——前31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红陶、灰陶、黑陶和黑衣陶;器表素面磨光或饰弦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及镂孔;器型有盘、盆、罐、杯、瓶、尊、豆、釜、鼎等。

  晚期文化有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山背文化、石家河文化。其中良渚文化最为出众其分布区域为浙江、江苏部分地区,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得名,据碳——14测定,约在公元前2750年——前1890年左右。良渚陶器种类较多,有夹砂黑陶、泥质灰胎黑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采用轮制成型,器型有豆、盘、圈足壶、贯耳壶、尊、罐、缸、鼎等。均规整匀称;常用纹饰有凹凸弦纹、刻划纹、锥刺纹、竹节纹、镂孔。
 

  猪纹长圆形钵

猪纹长圆形钵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高11.7厘米,口径21.7-17.5厘米,底径17-13.5厘米。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文化农业耕作很发达,家畜饲养有一定的规模,因此这种刻有家畜纹图案的陶器应时而生。此钵为夹炭黑陶,腹身接近长椭圆体,器表平滑,黑色纯正。器外壁两面均刻有猪纹,刻痕为白色。猪纹图案与实物形象稍有出入,嘴部极长,四腿颇高,脚趾与禽类有相似之处,这可能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家猪刚由野猪发展而来,进化程度达到此一阶段,也可能是当时河姆渡人的联想和审美原则使然。猪身饰以圆涡纹和花叶纹,颇添盎然生趣。
 

  彩陶纺轮

彩陶纺轮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曲家岭文化应1954年首次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的曲家岭而得名,据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2550年——前2195年左右,其蛋壳彩陶反映了其制陶工艺的水。平直径3.8厘米,厚0.5厘米。1956年湖北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屈家岭文化的纺织手工业很发达,从其纺织工具大多使用精美的陶制品就可见一斑。此彩陶纺织轮为捻线工具,泥质红陶,中心开圆孔,外两面施橙黄色陶衣,绘红褐色直线纹,六条为一组,共有四组,笔道不太整齐且有晕染现象。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  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