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科学考察在北极 > 环北极国家的科学考察站


北极的陆基观测站

  建站观测在北冰洋考察中占有重要地位。设在北冰洋沿岸的陆基观测站和北冰洋海冰上的浮冰站多达几百个。而北极陆基观测站是指建立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和亚北极地区的各种气象、海洋、地磁和极光等学科的观测站或多学科综合观测站。环北极国家几乎都建有这种陆基站。在这里仅介绍一些主要的环北极陆基站。

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期间建成的北极考察站

  在1882~1883年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期间各国共建立了14个陆基观测站。其中12个站以尽量均等的间隔距离布置在北极圈地区,还有两个站安置在南半球,以作资料对比之用。考察队来自11个国家,除14个主要考察队之外,还有几个辅助考察队在拉布拉多沿岸和挪威北部进行考察。另外在低纬度区域也建了35个观测站,以使这次极地观测计划更具有全球性。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日渐笼罩世界,美国意识到格陵兰岛的地理位置对于美国防卫体系的战略意义。为防止敌对势力占领该岛,美国参议院于1939年6月经过激烈辩论,通过“119号”提案,要求总统与格陵兰岛主权国丹麦谈判,以寻求购买格陵兰岛的可能性。然而,当白宫外交关系委员会正在对参议院提案进行讨论时,大战就于当年秋天迅速爆发了。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并很快控制了格陵兰岛东部地区。美国立刻做出反应,于5月25日在格陵兰岛西部的戈特霍布设立领事馆,以阻止德军继续向西推进。由于战争的爆发终止了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综合气象资料的正常交换,纳粹德国政府也随即把天气预报业务分派给了海军。为保护德军在西北欧战场尤其是北大西洋海区作战的需要,德国着手建立庞大的气象观测站网。为获得冰岛、格陵兰岛和西北大西洋一些关键地区的气象资料,德国海军很快采取步骤,在拉布拉多到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的关键地区,建立和布置了他们自己的气象站、气象船。

  1940年9月~1945年9月,在东格陵兰的萨宾岛到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的广大范围内的不同地方,德国总共建了15个载人气象站(其中4个为船基站)。1944年夏,在斯瓦尔巴群岛建了一个代码名称为“霍迪根”的气象站,一个由地理学家W·狄格博士领导的11人观测队在该站工作,观测项目包括用自动记录风速表和手持式转杯风速表测量风速、风向。为研究7000~8000米平流层大气状况,该观测站还释放无线电探空气球。为此,该站装备了制氮设备,并贮存了氢氧化钠片和铝丸等必要原料。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各环北极国家新建了54个北极陆基考察观测站。大部分新建的北极陆基站海拔高度小于50米,离海岸线的距离小于100米,纬度范围大约为14o左右。这些陆基站沿着北冰洋海岸及岛屿分布,大体形成一个围绕北极点的环带。这些站的观测和研究项日主要有:北极的自然环境、气候学、地貌学、地质学、沿岸土壤与微生物生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

  60年代以后,环北极陆基站的数目继续扩大,尤其是以单一学科目标为主的小型观测站更如雨后春笋般竞相诞生,如气象站、生物站、冰川现场观测站等。到1968年,仅冰岛就有75个气象观测站。而各国环绕北冰洋沿岸地区建立的北极生物研究站,构成了所谓的环北极生物站网。环北极生物站的特定地理位置对生物学家,特别是对植物学家显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加拿大目前已建有38个现场观测站,此外还有14个辅助北部的现场站。这些现场站一般是由政府、大学和私营机构经营的,大约有一半的观测站在西北地区和育空地区北部。大部分现场观测站在作业季节都可以提供给用户使用,供各专业研究人员作为作业基地。许多现场站都有培训专门人员的计划,如培训海洋学、气象学、考古学、湖沼学、冰川学、生物学等专业人员。在格陵兰岛,丹麦、美国及一些西欧国家也建有不少生物、气象、冰川等永久现场观测站。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