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

 

海洋揽胜

 
      

龙宫探宝

 
    

人类与海

   

海的儿女

    

 

 

有话要说

 
   

相关资源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信息网
 中国海洋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博物馆 > 人类与海  > 保护海洋,拯救地球 > 渔业资源日趋衰退

 

渔业资源日趋衰退


  海洋渔业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最早的领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加上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尚缺乏深刻的科学认识,从而导致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造成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明显的衰退现象。以我国为例,由于近二十年来在我国沿岸近海的渔捞失控,甚至是酷鱼滥捕,从而造成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明显衰退。主要表现为:
  1. 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如以50年代为1,60年代则为0.6~0.7,70年代为0.3~0.4 ,80年代竟小于0.2;
  2. 渔获物质量日趋恶化,优质和劣质渔获物之比,50年代为8:2,60年代为6:4,70年代为4:6,80年代为2:8;
  3. 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组成趋于低龄早熟化及个体小型化;传统经济鱼类的产量逐年降低,有些原来属于我国沿岸近海的优势种类,逐渐减少甚至变成稀有种类,  

  如渤海的小黄鱼、带鱼、真鲷、黄姑鱼、河鲀、梭鱼、鲆鲽类和鲈鱼等;黄海的带鱼、大小黄鱼、鳕鱼、鲆鲽和海着等;东海的大小黄鱼、墨鱼、甚至带鱼等,都呈现出日益衰退的明显趋势。若任由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这些原来的优势种类就有可能从我国沿岸近海彻底消失。  

  鱼虾海鲜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环渤海的人们特别青睐黄鱼、银鲳、带鱼、跋鱼、对虾和梭子蟹。八十年代前他们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饱赏了口福,然而近十几年来,平民百姓的餐桌上再难见到这些优质鱼类,取而代之的大多是一些小鱼仔。这是因为渤海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优质经济渔类的比例从50年代的近70%下降到90年代低于20%。产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特别是幼鱼占捕捞总量的60%以上。现在的渤海,小黄鱼、带鱼几乎绝迹,跋鱼和鲤鱼也岌岌可危。对虾是渤海的一大特产,具有繁殖快、再生强的特点,六七十年代年产量约2万吨,最高年份达4万吨,至1993年己减少到3000吨以下。

  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1)酷渔滥捕,渔船大量增多,仅黄弊县从1984年535条渔船增加到1993年的7000多条,外加1000多条的无证船。同时渔船马力加大,渔网网眼变小,拖地网式捕鱼,地网一过,鱼虾子孙全部在劫难逃。(2)环境污染。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的污水污物从上百个排污口进入渤海,使渤海成为三省两市纳污藏垢的垃圾场。无机氮、无机磷、油类和某些重金属均大大超标,造成水质下降,三类和超三类水质占50%以上。环境灾害年年发生,赤潮大面积泛滥,锦州湾部份海域己成为无生物之死海。鱼类即使没被毒死,也集聚超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最后转嫁给人类。(3)管理不力,执法不严,宣传教育不够,渔政人员和船只与渔民和渔船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执法没有保障,有些执法渔政人员的生命都有危险。必须有一支装备先进,具有法律权威的高素质渔政队伍,才能改变目前酷渔滥捕的局面。否则照此下去,我们的后代将不认得这些鱼虾海鲜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