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基因> 基因调控

乳糖酶的来源之谜

  莫诺开始纯化乳糖酶,这一工作由于1948年底科恩(M·Cohn)的到来而相得益彰。莫诺本人擅长于生物化学,而科恩则是免疫学专家,所以他们很快就得到足够分析用的乳糖酶。在研究酶的催化活性时,他们发现,这种酶不仅能分解乳糖,还能分解别的含β-半乳糖苷的化合物。显然,这种酶并非绝对专一而好像是基因专一的。因此,他们将其更名为β-半乳糖苷酶。深入研究以后,他们又发现,若半乳糖苷中的一个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则β-半乳苷糖就不能酶分解。然而,这种化合物却可诱导β-半乳苷酶的产生。另一个发现是,β-半乳苷糖的一种底物苯基-β-D-半乳糖苷,却没有诱导β-半乳糖苷酶产生的能力。这说明,诱导物不一定是底物,底物也不一定是诱导物。既然底物不能诱导细菌产生相应的酶,而非底物却能诱导细菌产生这种酶,那么,酶产生的过程不是适应过程,适应酶的说法是错误的,把诱导与适应混为一谈也是错误的。
  
  为了探明酶究竟是从前体转变而来的,还是重新由氨基酸合成,莫诺、科恩与许多研究者合作,应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同位素示踪等手段,进行了大量工作。首先,他们筛选出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然后,先让其在含不带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基上生长,然后再转接到含诱导物和带放射性标记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经诱导产生β-半乳糖苷酶后,将其纯化,检测。若酶是由前体转化而来,那么,一般它不会带有放射性标记。若酶是重新合成的,那么,由于新的带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参与,酶就会带有放射性标记。结果证明,β-半乳糖苷酶是诱导后合成的“全新”分子。诱导动力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二次生长现象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