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 捕食行为 繁殖行为 定向行为 动物社群与通信 节律行为 择居行为 迁徙行为
1 攻击行为
① 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等发生攻击或搏斗叫攻击行为。
② 特点:除种群密度过大,生活资源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外,动物在攻击行为中一般很少受到伤害,通常经过威胁、估量实力和争斗三个过程。
③ 意义:使动物占有足够的食物和空间,使胜利者拥有交配权。
2 防御行为
动物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叫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有很多方式。如:
① 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避敌求生。这种在体色上对环境的适应叫保护色。如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躯体近于全透明,是对水体的良好适应。
防御行为--保护色
② 警戒色: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的动物,其体表多具醒目的色泽或斑纹。其意义在于警示或吓退其捕食者,所以称这种体色为警戒色。
“防御行为——警戒色”
③ 拟态:某些动物的形体或色泽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这种状态叫拟态。如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枝。
“防御行为--拟态”
④ 假死:是一种以装死方式来逃生的保护性适应。如金龟子遇敌害后会装死,从植株上滚落地上,伺机逃脱,从那些喜欢吃活食的捕食者口中逃生。
“防御行为——假死”
⑤ 逃逸:某些动物遇敌害时,会采取一定方式迷惑捕食者,趁机逃走,这样的保护性适应方式叫逃逸。如蜥蜴会断尾来逃生;乌贼喷出墨团趁机逃逸;黄鼬能以臭气退敌等。
“防御行为——逃逸”
⑥ 其他方式:如牛遇敌害时,成年的个体会围成一圈,头朝外,把幼体保护在中央,用角御敌;乌鸦会聚众乱叫以卸敌;食肉目动物多以提上唇、露犬齿,并发出鸣叫来驱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