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热带雨林生物的多样性
大家都知道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高的,热带雨林在全球所占的面积只有7%,但是它的物种达到了一半以上,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在地质时期,热带气候非常稳定,所以物种更容易扩散和繁衍;而温带不断遭受冰川袭击,所以温带大量的物种夭折了。第二,是热带的群落比温带的群落更古老,刚才我已经谈到了,亚马逊河很可能已经有一亿年的历史了,有更长的时间演化出更多的物种来,因为物种演化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的,很可能需要数十万年、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时间。第三个原因是热带地区它的气候有更强的容纳性,因为温带地区的很多物种必须对寒冷产生非常强的忍抗的机理,动物或者是冬眠或者是迁徙等等。那么第四个原因是热带不容易形成优势种,我们都有一个感受,在温带一看就看见一大片森林,或者一大片白桦,但是在热带是不可能的。你很难在同一个地方看见两棵或三棵同一个物种的树,它都是不成片的。因为热带不容易形成优势种,是因为热带有许多有害的生物、寄生虫和病毒的极大压力,所以每个物种都很难形成排挤其它物种的单一的优势。因此有利于多数物种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地方。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热带物种的多样性,这是在一个树冠上有很多很多物种。这是藤,可以说在热带雨林充满着藤,而我感觉南美热带雨林的藤尤其的比较长、比较粗大。比如这个藤本植物,我就好奇的找我想试图找到它的根和它的头,但是没有成功。它延延续续的可以达到几百米的长度,所以它究竟从什么地方出来的,究竟长到什么地方找不到,似乎是无穷无尽的缠在一起。在这里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是一根树干,它上面是什么东西?对,是“蝉”类的昆虫。从这个上面大家可以看到拟态。
大家都知道。拟态是动物,尤其是昆虫在形状、在颜色上模拟其他的动物或环境的现象。在这个上面,这个虫子经常生活在树干上面,在树干上应该说不容易发现它,这个照片照的不太清楚。那么一旦把它拿下来,它的颜色就非常鲜艳,跟环境的反差非常大,而它基本上一生都生活在这样树干上,所以它和环境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体。那么我们在看这个上面的东西,对,是个“枯叶蝶”,如果它不动是非常难发现它的,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和其它的树叶是非常相象的。这个上面是什么东西?“蛾子”。如果不仔细的看并不容易发现,
这个昆虫很有意思,它的汉语名字叫龙眼鸡。在这里,我想强调这个部分,这部分不是脑袋,而是一个衍生物,每当有动物或人惊吓它的时候,它就用这个衍生物敲树干。因为我不是研究昆虫的,所以我估计它是为了给对方一种威慑和吓唬别人,如果你不在意或者不害怕,它就乖乖的飞走了。
这个一个很有南美特色的东西,叫鸟蜘蛛。因为它可以吃鸟。它的嘴整个张开差不多有大碗口那么大。我在去热带雨林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包括查了一些文献,看看去那里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到了原始森林,我发现早期去亚马逊探险的旅行家和探险家所写的书。有一些夸张。就比如这只蜘蛛,它是食肉的,虽然很凶猛,但它生活的密度很低。一百平米乘一百平米的面积,只有一只到两只。它生活的环境也很有意思。它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隧道,用树叶进行伪装,白天在洞内休息,晚上出洞捕食一些食物充饥。它捕食的东西相当一部分是哺乳动物,比如老鼠,有时候它甚至可以吃蛇。它进食的方式也比较有意思,它自己的体型并不是很大,所以并不能把大部分的食物吞下去。那么它一旦把动物杀死后,通过毒液将尸体进行融化,然后再吸食动物尸体的体液。这张照片比较特殊也比较残忍。这是一只老鼠,由于老鼠它进入发情期,一发情的时候,他的性情就变的有点古怪或难以忍受,比如说这只,有的时候它就跑到我们的衣服里边或其他地方随便去啃,这样就给大家带来了损失。后来有一天我就想,它把我的一件衣服啃了,它不应该呆在我们的生态站里了,我晚上就下了一个夹子,第二天早上就把它拿到森林里边去了,这个森林离我们的生态站有两、三百米的样子,我就把它放到森林里边去了,我想我也不杀你,你就赶紧走吧。可是过了没几天,又回去了,它的记忆力非常好,回去之后呢,我个人感觉它有一个报复心,这个啮齿类的动物,有时候有一点点神秘在里边,有一天,我从我的行李里边去拿一件我爱人从国内给我寄来的一件浴衣,打算去冲个凉,我一看我的那个浴衣,当时给我咬了十几个窟窿,我当时就意识到肯定是它来了,然后我当天晚上又下了夹子,第二天早上一看,它果然在里边。当时我也没忙过来,我就把它放在我的帐篷旁边了,后来我们从森林里边回来的时候,我身边的摄影师和我说我们应该拿它做了一个有趣的事。我们拿它去喂食了鸟蜘蛛。结果非常成功,并且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在森林里,他就问我,你拿这个怎么办,要么咱们去喊一个直升飞机,给它运走,当然我知道这是开玩笑,我们生态站又不允许杀生,他说要么咱们把它喂给大蜘蛛去,咱们还可以拍一些有意思的照片。我说这个责任你负,杀生可是你杀的,他说没问题。当然这是开玩笑了。然后把老鼠拴了一根绳放到蜘蛛洞口,把绳拴在洞旁的小树上。我就找了个小树根轻轻伸到大蜘蛛的洞里去,大蜘蛛慢慢的顺着小棍爬出来了。爬出后慢慢的向老鼠方向去。老鼠惊慌失措,到处乱跑。因为腿被拴在树干上,所以他跑不了。大蜘蛛也感到有什么东西不断的在爬忽然一下扑上去。一瞬间,老鼠就不动了。就是一瞬间。因为在他的嘴上有两个大勾子,放入老鼠体内后注入一种毒液。
这是剑毒蛙。剑毒蛙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两栖类动物。剑毒蛙生活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它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印地安人从它身上提取毒液涂在箭尖上,用箭去狩猎。因为它身上的毒液对很多脊椎动物来说对他们的神经系统有非常致命的破坏作用。
这种剑毒蛙不是很大,我们还敢捉它。在中美洲有一种颜色发红的剑毒蛙,它的毒素是非常厉害的,一般是不敢用手去捉它的。
剑毒蛙就和我刚才提到的拟态生存动物是不一样的。拟态是把它身体的颜色、体形等和环境或其它动物弄的很相似。让天敌发现不了它。而剑毒蛙是用警惕色一种方式来生存。什么叫警惕色呢?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身体我们看到是天蓝色,同时它身体是有毒的。警告它的天敌,我是有毒的,你不要吃,吃了会致命的。它的身体我们看到是天蓝色和黄色,很醒目的,箭毒蛙有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没有任何一只箭毒蛙身体斑纹是一致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斑纹。
我出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封底是荷兰一位女生物学家,封底是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同事,是荷兰的一个女生物学家,她是专门研究这种剑毒蛙的。在她之前,人们(我想是没有发现,没有意识到或是没有动脑子)没有想到,研究它的时候可以按它身体里的班纹把每一只个体的身份给确定,因此他们研究的时候需要一只只的去证实它们这种不同的身份。所以在我这个同事之前很多研究者还采取把脚或其它别的地方稍微破坏一下,采取了一种不太科学的或不太保护的一种办法。那么我这个同事她就发现了,用一种很科学或是很简便的方法她把每一个个体的斑纹都画起来,然后每看到这个图,每看到一个个体,就和她图案的卡片相对。所以,她就知道哪一个个体。所以在此我给大家也介绍一些比较好的,现代的生产和研究方法。
这是另外一种青蛙,它的个体不大,就在发情期,它前面可以形成一个很大很大的气囊,用来吸引雌性。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蛇的种类也非常的多。那么我在这里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我们可能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其实蛇大多数种类是无毒的。毒蛇只有两类,一个是蝰科一个是眼镜蛇科。蝰科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从这个图里看,蝰科蛇头是三角形的,尾巴是骤然变细的。它的身体很粗很粗,但到了尾巴那里忽然变细。这是蝰科蛇的很多特点。另外有一种是眼镜蛇科,眼镜蛇科蛇身体上都是有花纹的。我们所说的金环蛇、银环蛇等等。这是比较直观的两个辨别有毒蛇无毒蛇的办法。但是蛇最根本的还是它的鳞片,因为蛇的颜色还有体态等有时在发育过程中是可以变化的,但它鳞片结构是永远不会变化的。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个蛇,这个蛇头骨的鳞片是比较大的。所以这种蛇不是蝰科。蝰蛇的鳞片我们从这幅图可以看到,蝰蛇它头上的鳞片是密密麻麻的,很小很小的鳞片。蝰科蛇它的鳞片是非常小的。这是第一个特点,那么第二个特点就是这种无毒蛇,当你看到它身体没有环纹的时候,它的眼镜是圆圆的。从这张照片都可以看到,而蝰蛇它眼睛有一条裂缝,一般来讲,如果蛇不是特别大不是像眼镜蛇那样比较大比较凶的蛇,你在它身边它不会主动袭击你,只要你不去招它惹它。所以蛇你如果不去捉它,你只要不去碰它,从它旁边悄悄的走过就行了。
这是一个树栖的蝰科蛇,它和它的环境比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这是它的一种拟态。我们都知识有一句话叫蛇吞象,这就说明蛇可以吞食比它身体更粗的食物。那么我们看这个蛇,它不太粗它可以吞掉一个非常大的青蛙。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对于人或其它动物来讲,不太可能吃一个比你的嘴更大的食物,但是蛇比较特殊。因为人上下颚骨是有挂勾的,是固定的。你不可能吃一个食物把挂勾打开,吃完了再挂上,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蛇没有挂勾,它的上下颚骨间是靠皮肤连着的。它皮肤的弹性又很大。所以它吞东西时上下颚骨是张开的。分开后,所以吞进比它身体更粗的东西。
蛇是很漂亮的东西,我个人感觉,它也是有智商的,这也是一只蝰蛇,它的头一看就比较凶,它的眼睛是有一个裂缝的。因为这个花很漂亮,所以这个花经常可以吸引一些蜂鸟来采蜜。那么它就老老实实的呆在这里捕食蜂鸟,蜂鸟来了,一下就扑过去。可以说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蟒。这是我的手。捉这个蟒很有意思,我们有两个土著人,土著人在原始森林中是很有经验的。他们对好多动物,包括野猪,有时一群野猪数量可达四五百只,如果它们袭击一个人或动物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知道南美也有美洲狮和美洲豹,一般来讲不袭击人,如果袭击人,他不是对手,因为一只美洲豹最大的可以达到二百公斤。但是我们的土著萨拉玛干人对野猪、美洲豹根本就不害怕。但是它们见了蛇就害怕,无论有毒蛇和无毒蛇,他们没有在我们生态站工作时,见了蛇很简单就是一刀。无论多大的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以前是从非洲过来的,他们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是靠一代一代人不断给后代讲述。还有一个事情,这个更远一点了。我去马达加斯加时,马达加斯加人是二千多年前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移民过去的,怎样过去的还不知道,在亚洲有很多毒蛇的,但在马达加斯加没有一种蛇是有毒的,但是就是这样的口碑相传,使得现在很多马达加斯加人认为他们岛上的蛇都是有毒的。所以很多文化都是口碑相传下来的。那么萨拉玛干人也是这样,他们的父辈讲到蛇都是有毒的,因为在非洲的确毒蛇种类多了一些,所以他们见到蛇办法很简单,上去一砍刀。
有一天,我在野外工作回来,在我房间里休息,我听有两个萨拉玛干人,兄弟两人嗷的叫了起来。我知道它们肯定是见到蛇了。我赶紧从房间出来,看到了一条大蟒。差不多两米那么长,比我的胳膊还粗。这个蟒就横在他们的房间前。当时是下午,蟒一动也不动。因为我们的生态站不允许杀生,如果平常他们毫无疑问的会是一砍刀。但在生态站不允许杀生,我想不把蟒拿走,他们两个今晚是不会睡觉了。后来我就把蟒捉走了。其实这个蟒也很温顺。我们看,距离这么近它都不会去动。
那么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捕蛇的技巧。但是这种大蟒不是很容易。抓它的办法很简单,用一个小棍子轻轻的压住它的颈部,用另一只手抓住他的颈部。然后把它的尾巴尽可能缠在你的胳膊上。因为蛇是比较脆弱的,如果你一提它的话,很可能弄断它的骨头。一定要抓它的颈部,它没有办法回头来咬你。那样无论怎样都不会对你构成威胁。
这是一个荷兰同事,他也非常喜欢捉蛇。我们看,他的手一定要放在脖子上,让它的头不能回过来咬你。即使是无毒蛇我们也要注意。因为在热带雨林有很多病毒。如果一旦被蛇咬,感染病毒也是不容易好的。
这个蛇很小,汉语名字叫藤蛇,是一个成年的蛇,它像一个很小很小的小细绳,它并不短差不多有一米的样子。它非常细。 这个汉语译成麦蒿。我爱叫它金刚鹦鹉,它的体形很大。我们可能在野生动物园也见过这种金刚鹦鹉。但在南美它们是自由飞翔的。每天早上傍晚,在蓝蓝天空中有几十或十几只在飞翔。你会感到这个世界非常美好与和平。在这里这种场面是不会经常看到的。它们在这里既不是听报告讲报告,也不是开Party,这是一块岩石,泥土形成的石壁。在这个石壁上分泌出很多盐份,它们聚集在这里就是为了吃盐份。因为它们吃的食物有很多是有毒性的。据现在科学家认为它们吃盐是为了化解这种毒份。有趣的是它们生活的时间是很长的。据记录现在可生活到五十岁这个样子。平时产子也是非常的谨慎。它们的巢选在非常特殊的地方。像这个树洞,前一段时间忽然折了洞附近没有一棵高树。离地面大约25米。因此,一般的动物是不可能从另一棵树跳入它的洞穴中。所以它们选巢都选在尽可能其它兽类吃不到它们卵的地方。而且一般都是夫妻两个轮流看守。
这个是南美狂,英文名叫白鹰。这个鸟很有意思,我在南美研究灵长类动物,但和它也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我跟踪猴子,它也跟踪猴子。这是一对鸟,它是其中一只,我在生态站观察了这个动物,这对鹰周而复始一年,从早到晚跟踪猴群。我看到后又查了一些文献,以前人在秘鲁也发现这种鹰爱跟踪猴子。这些猴子又是体形小,爱活动的。有一位科学家在很有名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他认为它们跟踪小猴群的原因是捕食猴群中刚出生的幼小个体。根据它的理论我也继续跟踪猴群,同时观察白鹰,后来我发现不对,因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猴群没有一个个体消失。有的时候人是看不到猴群的,但我终究可数到猴群体群的数量。在几个月中没有一个个体在猴群中消失。所以如果它采用这种捕食策略它是不可能生存的。后来根据我统计的数据我认为它跟踪猴群的目的是为了捕食猴群活动过程中所惊动的一些树栖的蛇。因为树栖的蛇生活在和它身体颜色基本一致的环境中,所以很难看到它们,包括鹰眼,它是尖的,但鹰眼尖也很难看到。我研究的猴群很活泼,在树上活动时发出噪音,移动树枝,一旦树上有蛇,蛇都会动一次,蛇一动就暴露了,这时它飞过去。它捕蛇方式也很奇特。它不是落在树上,它发现目标后忽然飞过去,在蛇前面把爪子一伸,就把蛇抓住了。最后落在一个安安稳稳的地方把蛇吃掉。
这个鹦鹉英文名叫石鸡,被一个鸟学家称为红岩伞鸟。因为它的颜色是红的,岩是岩石的岩。它筑巢是筑在岩石上。大家都知道达尔文的一个性选择的学说。达尔文在提出性选择学说前在很多大陆看到鸟类雄性雌性它们体态不一样,颜色等不一样。红岩伞鸟是非常好的代表,这是雄性,它身体颜色很鲜亮,上面还有一个头饰,不管人类怎样看这个头饰,雌性一定觉得它很美。雌性颜色很灰暗,偏蓝色和紫色,每天早上和傍晚,差不多早上从七点多开始到九点多,晚上三点以后到五六点的样子,有时五六个有时十几个雄鸟聚在一起,它们来了后如果没有雌鸟它们会等在那里,偶尔发出一两声叫。一旦雌性附近来了,它们会争先恐后的跳到这样一个地方,其它别的地方有好多树叶子,这个地方被它们打扫的干干净净。在这里扇动翅膀,轻轻扭动自己的身体。给雌性来看,它跳一会儿后很快会走开,给另一只让个地方。这样反复表演,而雌性在十几二十米的树梢上漫不经心的看。
在大自然中很多雄性鸟是很漂亮的,雌性相对是比较暗淡的。这就是性选择。雌性选择它喜欢的颜色、体态等。雌性不断和它所选择的具有突出性状的个体交配,这个性状会不断的强化,慢慢地进化到今天形成扇形的头饰和这样颜色的红岩伞鸟。
这只鸟叫侏儒鸟。可能比麻雀还要小一点儿。它的颜色很鲜艳,它也在求偶炫耀,它炫耀的方式也有意思。它是选一个不太粗的躺在地上的树干,然后在上面跑,跑一段后忽然停下来,把它的翅膀一下展开,同时发出一声像打开扇子的声音。等待一旁的雌鸟来挑选。红岩伞鸟是一雄一雌飞到一个有岩洞的地方,在岩洞壁上筑成一个巢。
我感到人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和动物是有相似处的。这是我们的两个同事,刚才讲到求偶炫耀,他们两个也在进行这种表演。
大家都知道这是蜂鸟。全世界有六百多种蜂鸟,基本上绝大多数种类集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也有几种,但数量很少,有几种是在一年的某段时间迁移到北美洲的。蜂鸟比较特殊的,蜂鸟可以一动不动悬在空间,把它的喙伸到花里去吃花蜜,但它的翅膀不断的在动,其它鸟是没有这种本领的,因为其它别的鸟它们只能用翅根部分,只能扇动翅膀,像天鹅大鹰等动物。而蜂鸟的翅膀有一种旋转的功能,且转速很快。我有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数字,它大概每秒扇动九十次的样子。而且由于它运动的强度,所以它每天取食花蜜的量差不多要达到它体重2倍的样子。它需要非常多的能量来支持它的活动。它心脏跳动的速度也很快,人平常的速度是60次到100次,而它心跳速度为每分钟600次。所以它整体代谢速度非常快。
这也是飞行的东西,但不是鸟。这是蝙蝠。我们身边看到的蝙蝠是吃昆虫的,但实际上全球很多蝙蝠是吃水果的。包括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蝙蝠吃水果。我们吃水果的蝙蝠国蝠和他们的又不一样,我们是大蝙蝠,个子很大,他们的个子很小,是小蝙蝠。它们跟我们吃昆虫的蝙蝠是一大类的。但是因为南美热带雨林有很多果实,所以它们的食性慢慢的变成吃水果,它们吃水果也和很多鸟一样,它们不是落在哪里,慢慢的吃这个水果,而是把水果叼起来,从树枝上摘下来然后飞回家去吃。我们看他的家在哪儿。它的家是它自己做的,它是把小的棕榈嗑一下,棕榈的叶子本来是直的,嗑一下之后稍微的弯了一点儿,这样在下雨天中在多雨的雨林中雨水不会落到它们下面来。所以给它起名叫蝙蝠的帐篷。它把水果从树上摘下来拿到家里去吃,这里也存在一个动植物协同进化问题。在热带雨林里很多蝙蝠对植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蝙蝠颜色是白的,这不是白化病,它本身就是这种颜色。它们也是生活在芭蕉类植物的下面,是为了防雨。
这是吸血蝙蝠,谈到蝙蝠很多人会问,竟究有没有吸血蝙蝠?的确有的,大家不用害怕,在亚洲没有的。全世界只有三种吸血蝙蝠,而且都存在于拉丁美洲。吸血蝙蝠他本身一些性状是适应吸血的。我们可以看到它前面有两个小门牙,其它吃昆虫的蝙蝠它的犬齿比较发达,因为它需要把昆虫的壳弄碎。而吸血蝙蝠前面有两颗门牙,为了把它所捕食的被吸血动物的皮肤切开。它还可以自己释放分泌抗血凝剂,所以比较可怕的不是它本身吸血而是因为它释放抗血凝剂。它吸血飞走后,动物体内的血还在继续流,所以有些动物就被它杀死了。因为它做的事情用人类的语言说法是见不得人的,所以它们平时的活动是非常悄无声息的,它们动动不像其它动物那样大模大样的走而是在地上悄悄的跳跃,一旦跳到其它动物身上就磕开一个洞然后吸血。
这是树懒,树是因为它生活在树上,懒是因为它生活的很懒,树懒有人做过研究,一天有十六七个小时在树上睡觉。因为它的食物是树叶,而热带雨林一年四季里都有很多树叶,所以它们不用为食物到处奔波。所以它形成了这样的习性。树懒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实际上密度是很大的,但是在哪里待了19个月只见到了一次。因为他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颜色基本一致,且它又不动。它身体又呼吸了很多二氧化碳、热量和潮气等。所以在身体表面生长了很多藻类,身体上有许多小昆虫,这些小昆虫从他身体里可以吸取营养和水份,同时也形成一种保护色,所以在森林中不易见到它。但它的密度的的确确还是很大的。树懒有一个习性,睡觉生活都在树上,但它排便时需要下到地面上排便,它排便的行为很有意思,它不是落到地面上,而是到了地面后抱着小树干挖个坑排便,排完后用两个后爪把粪便埋起来。然后赶紧爬上去因为地面上有许多美洲狮美洲豹在游荡,如果见到他们就会捕食它们。它爬到我们一人高的时候就累了然后睡觉了。我们刚好有个同事发现它后喊我们来,拍了一个照片,后来我们拍完照片后我们做了个小小的试验,我轻轻的拍了拍它的脑门,它把眼睛睁开后看了看我们,觉得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又接着睡觉了。它行走的方式也很有意思,用它的手一下一下慢慢的倒儿。
这是一个小豚鼠,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动物的适应行为有时进化的也很快。生态站是八六年才刚刚开始建的,我去的时候是九一年,生态站的历史也不过三五年的历史,生态站建了不久一只小豚鼠总是到我们生态站去串门儿。它为什么去串门呢?因为生态站比较简单,在没有墙壁的房间里生活,吃饭时有些人就比较潇酒,吃完的剩菜就顺着扔出去了,扔到了房子与森林之间的小空地上,它慢慢的就找到了窍门儿,每当早上、中午、晚上要吃饭的时候它就去等着,它摸清了我们的规律,一日三餐,每天都等着。我们在上面吃它在下面吃,豚鼠差不多有一个大猫那么大。
这是美洲豹,实话实说,我在南美待了十九个月,没见到一只美洲豹。但是我敢肯定美洲豹经常见到我。因为在我们工作时经常可以看到很新鲜的美洲豹脚印,美洲豹脚印差不多有一个大碗口那么大。它的体重最多可达二百公斤。那么很多人会问,森林中究竟有没有危险?大的猛兽的确有危险,但你小心也可以说没有危险。因为原始森林中以前没有人所以动物对人是很陌生的,当动物对一个动物很陌生时他是不会主动袭击你,因为原始森林里有充足的食物,比如小鹿等哺乳动物,它可以轻易捕食。所以它没有必要冒险袭击人类。但也不是说它永远不袭击人类,一般来讲有几种情况下它有可能发出袭击。第一,人和它走一个对面,人也没见到它,它也没见到人,但是忽然发现对方离自己很近的时候,它会出其不易,出于一种保护自己本能的情况下它会忽然扑上来。第二种可能是当它有幼崽儿的时候,母兽它有一种天性,一定要保护它的幼崽儿,所以当幼崽儿与人离的很近,它会担心人来袭击它的幼崽儿,它会奋不顾身的袭击人类。在亚马逊雨林我只听说了一例人与美洲豹发生冲突的事件。发生在我们一个同事身上,我们生态站雇了两个人,一对兄弟,萨拉玛干人,他们还有另外一对朋友,他们也在法国的生态站工作,在工作以前他们是狩猎的他们没有那么强的生态意识,有一次他们几个人去狩猎,这个人叫乔治,他走在最前面,后面背把刀,前面拿个猎枪。走着走着忽然(打猎的人经验丰富,几乎走路没有声音)在原始森林中有很多干树叶,我们不习惯会发出喳喳的声。他们习惯了,发出的声音非常小,走着走着忽然端起枪就要射击,他离美洲豹很近,美洲豹上去一巴掌就把枪打飞了。他顺手又拿起砍刀,上来一扑就把他按在了地上,刚才我说过美洲豹有二百多斤,一个人一扑就可以扑倒。扑倒在地嘴张着,爪子按着他肩膀,后面人听到有声音赶紧过来,美洲豹没咬就走了。这是我听到唯一一例人与美洲豹发生冲突的事例。后来我见到乔治我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他没感觉,什么都不知道了。从那以后他再不打猎了。
我们一对萨拉玛干朋友给我们讲过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他们两个身上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们两个去打猎了,兄弟两个一前一后,弟弟叫威默,哥哥叫戴斯默。弟弟走在前面,哥哥走在后面,他们相距十几米、二十几米的样子。忽然哥哥发现了美洲豹。它先看见了弟弟,没有看见哥哥,美洲豹躲在一个很大的树后面,他的两个爪子架在了树后面,前面的弟弟悄悄的向前走,美洲豹就躲着这个弟弟,一点一点移动,弟弟看不见它。这一切哥哥已经看到了,也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你一袭击我弟弟,我就开枪,最后他也没有开枪。他们一般不打美洲豹的。只打猎小鹿等动物。美洲豹的肉不好吃,他们一般不打美洲豹。所以我说我在森林里从来没有见过美洲豹。
这是吼猴,顾名思义,它吼的非常响。我敢肯定吼猴是全世界吼的最响的动物之一。他吼起来惊天动地。因为有一些动物叫起来,比如说长臂猿,它叫的时候是一只只的叫,而吼猴一叫就是一个家族。有时候七、八只,有时候十几只的叫着。惊天动地的吼叫。它叫的过程很有意思,一个家只有一只成年的雄性猴王。雄性猴王先开始叫,发出像前奏一样的声音,它叫几声后其它的也随着叫了。然后整个群体发出叫声。惊天动地,有时一次叫可以持续十几分钟。它白天也叫,叫的频率不是很高。而晚上叫是经常的,而且叫的很响亮。它集中的时间是10点左右,第二天清晨3、4点,4、5点种。这段时间特别安静。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个理论,它为什么叫?在进化的过程中很多动物有很多相应的对策。比如说有些动物相互袭击的,在相互袭击的过程中,比如雄性争夺雌性过程中发生非常激烈的肉体搏斗。有些个体在搏斗过程中死掉了。这种在进化过程中还没有进化到一个完美的阶段。因为任何个体的消亡对家族来讲都是一种损失。而在进化的过程中好的物种可以进化出比较聪明的一种方法,肉体间不再发生冲突,不争斗,而是靠这种行为的争斗来比较出一个谁胜谁败。吼猴就是这样,吼猴一个家族群一个家族群的,一个家族群大约有五到十只个体,一群所占的面积是三十到四十公顷。其他个体不允许过来。但是一个家族和另一个家族之间有一个互相接触的地方,当两个家族群接触的时候极少发生肉体接触。而是互相吼,面对面。这一家族和那一家族相对吼,声音响,时间长。如果吼的声音不响,时间不长就悄悄走开了。这是它们的一种争夺领地的方式。这是一种更进化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