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黄土
 
中国第四纪黄土

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总面积 38万公里,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公里。堆积始于距今240万年前,至今仍在进行。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大于0.25毫米的颗粒极少。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中国第四纪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离石—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褐土型,形成于森林草原环境;马兰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黑垆土型,形成于草原环境,且发育较弱。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第四纪期间的干湿、冷暖变化,及晚更新世更显干冷的趋势。黄土高原的深厚黄土地层有着丰富的生物遗存,保存着非常完整的黄土-古土壤系列,记录了200多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欧亚大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如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运动等,是反映全球气候长期变迁的最好纪录。研究黄土与古土壤沉积序列有助于建立第四纪气候变化序列,并可与深海沉积的同位素温度曲线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