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重大外交事务年鉴(二)
1940年,纳粹德国在格陵兰岛东部建立雷达及气象站,以支持在北大西洋作战的德国舰艇。
1941年,美国与丹麦共同在格陵兰岛建立空军基地。
1944年,罗斯福总统在全国广播讲话中强调北极对美国的永久性意义。海军开始实行在阿拉斯加北坡勘探石油的10年计划。美、加成立北美北极研究所。
1947年,在巴罗成立美国海军北极研究所。
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从阿拉斯加至冰岛的庞大军事设施建设计划。
1951年,签署美国—丹麦联合防卫条约。
1952年,美国建立“T-3”浮冰站。
1953年,美国国会颁布外大陆架法案。范围包括阿拉斯加陆架区、阿拉斯加湾、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域。
1955年,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建立北美防空预警系统。在日内瓦首脑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建立国际性“开放天空”和“北极地带监测计划”。
1957年,实施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美、苏等12国成立国际南极研究特别委员会。美、苏、日、加建立北太平洋毛皮海豹保护委员会,后于1963、1969、1976、1980年修正。
1958年,美科学院成立极地研究委员会。前苏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正式拒绝“开放天空”和“北极地带监测计划”。美开始建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美国等12国签订南极条约。
1968年,阿拉斯加北坡普鲁度湾发现大油田。在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指导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部门间北极研究协调委员会。
1973年,美、加、丹、挪、苏签署旨在保护北极熊的多边协议。
1976年,美、苏签署保护候鸟及环境的公约。
1977年,在阿拉斯加的巴罗召开首届环北极人大会。该次会议不仅再次强调了北极土著居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会议还邀请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土著人代表。这样,会议的意义就大大超出了北极的范围。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包括全世界所有土著种族在内的“第四世界”概念。同年普鲁度湾原油经过1300公里长的输油管横穿阿拉斯加到达瓦尔迪兹港。
1983年,白宫发布了里根总统签署的“美国的北极政策”,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独特的关键性利益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资源及能源开发、科学调查和环境保护。
1986年,环北极健康国际联盟成立。
1987年,美总统里根和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美苏首脑会议上共同强调合作开展北极科学考察研究。
1988年,环北极国家起草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条款。
1990年,环北极8个国家联合正式成立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
1991年,在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接纳德国、日本、波兰等6国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正式成员国。
1992年,美国北极考察委员公布新的北极考察10年规划——北极系统科学计划。
1993年,美国北极考察委员会接待中国北极考察筹备组先遣小组,并开始建立中—美北极科学考察合作关系。同年,美国和俄罗斯政府都宣布,他们部署在北冰洋的核攻击潜艇对其他国家的北极科学家开放。
1994年4月,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与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签订开展地貌环境与弓头鲸生态合作研究的协议书。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