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调节(Time)

开始播放(Play)停止播放(Stop)暂停播放(pause)声音开关(sound)全屏(full)

 讲座(一) 讲座(二) 讲座(三) 讲座(四) 讲座(五) 讲座(六)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两周年纪念报告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院士

路甬祥: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五)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家发展程度跟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但是重视科技、投资科技,要加大科技,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选择优势领域,这一点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下面讲一下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科技的现状,我以为整体科技实力获得显著增强,中国科技为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一定要追究我们比印度强还是印度比我们强,我觉得很难下断语。比如软件,目前为止,我觉得印度比我们强。但是计算机硬件,印度也承认,中国比印度强。两弹一星,我们也比他们早上天。载人飞船,我们已经上去了,他们没有。现在探月飞行,两国有同样的计划。但是有一些技术研究领域,我看印度不差于我们,某种程度上,可能他们没有十年动乱的冲击,比较连贯。另外这个国家开放的时间比我们长,而且又是英语国家,所以跟发达国家科技交流的历史和延续性相对比较好,这些都是他们有优势的。但是从科研人员的总量,从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发展看来,我觉得从总体而论,我们在经济上、科技上都应该在他们前面。我们经济人均收入,现在是他们的一倍。改革开放之初是一样的,我们比他们低一点,现在我们是1千多美金,印度大概不到500美金。所以从国力、从经济、从科技发展来看,我们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

  原始创新能力呈现上升的态势。现在我们国家在SCI发表的文章,在全世界已经到前6位了。纳米领域去年公布的材料,我们仅落后于美国。今年前半年有一个材料说,我们发表的文章比美国还多。数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质量。但总体上我们呈上升态势。高科技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高科技的增长力基本上是国民经济增长力的2—3倍。出口增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增加速度更大,每年增加60%,甚至成倍增长。当然出口增长部分有相当多的是国外投资在中国办的高技术企业。R&D投入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占GDP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一般像印度、巴西的水平已经是1%左右,我们已经到了1.36%。出现了一大批技术水平较高、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比如华为的路由器。在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相对薄弱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步扭转。所以总体上我以为我们科技的发展态势是好的。

  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的新格局。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作用逐步体现,国家科技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现在包括国家的资源,多数是通过竞争手段来配置,有的是引导,产学研结合去实施。而且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技术开发的主体和技术投入的主体,企业投入已经超过60%以上。也有人说企业投入有水分,属于技术改造,不算R&D,我请教了外国的专家,每个国家都有水分,问题是水分有多少。因为企业的投入,往往很难区分技术改造、工艺流程创新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当中的比例。结构调整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包括科学院中央支持下,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试点,200个应用型研究所转制,教育部推出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地方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建设地方的创新体系。中央最近两三年又加大了对工业研究机构,比如农业、卫生、防御等方面的投入。所以科技体制改革,我理解到了90年代后期,已经从拨款制度的改革,个别单位的体制、机制调整,进入到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体系的整体发展阶段,这对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

  国家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天要特别透露给大家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将要在本月25日下午3点正式点击启动。这个项目总投资12亿人民币。

  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创新队伍不断优化。各项人才计划等为科技人才,特别是为中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包括年龄结构、学科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然,还要看到队伍的优化还有一个过程,某一些交叉前沿学科缺乏带头人。而且有高科技素养的技术资深人才骨干也不够,包括生命科学,必须要有生命科学家,也必须要能够提供实验材料的,比如像斑马鱼、小白兔等实验动物规模饲养的技术专家。同时也要有种子资源保护、天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人才,要有科技资料库、信息网络、信息服务方面的人才。同时还要有仪器和仪器管理维修方面的技术人才,在这些方面,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我们还很薄弱,不配套,所以造成创新的效率受到影响。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层困难现在基本上克服过去了。企业的研发人员已经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留学人员回国数量持续增加,很多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的骨干力量。有的进入研究机构和大学,更多的是回国创业或者进入高技术企业,成为高技术企业的科技骨干或者经营骨干。有许多高科技企业就因为有人才、有市场,在短时期内迅速成长为上市公司,甚至成长为世界上逐步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

  开始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的科技成果,譬如空间科技方面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虽然我们比美国和俄罗斯要来得晚,但我们也是完全独立完成的。要完成载人飞船的发射到安全准确的定点返回,这表示我们的空间技术已经到了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不光让全世界华人为之振奋,一些发达国家的首脑也专门为这个事打电话向中国的领导人祝贺,所以大家还是很看中的。美国人在空间技术方面对中国已经收紧了,因为他听到中国人的脚步声了,他要收紧一点。应用卫星和应用小卫星这两年不断成功的发射,水平越来越高。双星计划被中国科学家提出,欧洲人主动欢迎接纳了一个空间合作计划,说明我们的空间科技水平的确在上升。另外,探月计划已经在启动。

  信息科技,我们已经研制出先进的CPU芯片,研制出许多重要的应用芯片,逐步的结束了中国计算机跟中国的电子产品无芯的历史。我们已经有能力研制超级的大型计算机。联想的升腾、曙光的服务器都曾经排位到世界的前5位和前10位。它也是中国科技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能做超级大型计算机的国家,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而且欧洲、俄罗斯也不太行,最近没有什么在前列的,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现在中国也挤入了超级计算机的俱乐部。

  智能路由器,我们也有一个标准,是GDTMA标准,被世界通信组织接纳,成为国际标准的侯选标准。

  生命科技方面,比如双系杂交水稻,继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亩产可以达到880公斤,而且稻的质量比杂交稻还要好。水稻基因图谱是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并且首先发布的。生物芯片也不断有成果推出,新的药物平台在上海已经建立起来。

  能源科技,比如煤合成油,无论是一次直接合成的,还是两次合成油技术,中国科学家都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小规模实验,都要进入到中等规模的中实验阶段。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核聚变研究也取得了成果。在资源环境方面,比如西部环境治理,黄土研究,刘东生先生在这方面获得了世界级的大奖,因为世界上过去研究古气候变化主要是靠两极和分布在地球各处的冰川,以及海洋的珊瑚礁,黄土是中国独有的材料,中国科学家通过黄土进行研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

  在新材料方面,中国研究的光学探测晶体、闪烁晶体已经成为世界上探测晶体的主要供应者。稀土永磁材料,我们跟日本发展的最早,而且都已经规模产业化了。高温超导体研究工作方面,赵忠贤先生领导的小组,曾经在世界上取得领先的地位,现在已经发展到除了技术发展,探索新的超导材料以外,现在正在开展超导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基础科学,比如数学机械化,量子科学,我们在五个量子纠缠态方面取得了领先成果,这也是科大年轻教授完成的。在化学、古生物、光合作用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比如古生物研究,欧洲跟美国,包括日本科学家跑到南京古生物所、北京的古脊椎所进行研究。还有就是光合作用,蛋白质晶体结构,只有少数国家、少数的科学家团组能为之。第一组蛋白质解读的科学家,我记得是三个德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一个还被挖到美国去。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虽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虽然科技体系改革创新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我国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还不够,能够总揽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带队攻坚的领衔科学家仍然不足,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矛盾依然突出,几千年封建小生产意识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残余仍束缚着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发展。我们觉得现在科学家的创新激情被鼓励起来,但是大部分还是几个教授带研究生在做,学科之间的合作,打破部门跟研究所体制的阻隔,真正开展国际国内的大合作,做比较重大的科技创新科学家还是比较少。我们觉得除了我们投入需要增加,体制要改革以外,文化上也依然存在一些状况。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工业的大生产积累的进步,信息的革命,全球化,都无时无刻的在改变着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所以欧美科学也由当年的自由探索为主研究发展到既有自主探索研究,同时又有跨学科交叉,有重大科学目标或者是应用目标的大团队的合作,与目标引导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这种研究不光是因为生产力发展,经济力量提升的原因,也有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对科技方面的影响的结果。

  第二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够注意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做原始性创新,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质疑的精神,而且要有勇气挑战固有知识。固有知识固然隐含着真理,但不是全是真理,它是相对的,还可以再完善。

  古训当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诲,但是也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激励,但更重要的是对老师尊重和继承,而现代科技所需要的文化是要尊重长者、尊重老师,同时又要在学问上、在学术上超越老师,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科技才能前进。西方也有一句名言,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也就是说他尊重老师,但是一旦在真理上跟老师有意见冲突的时候,他不让步,还是要跟老师争辩。我们的人事制度又长期的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就是老师的学生留在同一个研究组里,有的甚至是几代同堂。几代同堂乐融融,但是晚辈就不太好说话。有的老师很开明,这样好一点,但也有顾虑。有的老师年纪大了,又不太开明,使得下面儿孙辈的很难跨越。老师从事的领域不能突破,只能在这个领域去做,不要弄到其他领域里,这些情况都有碍于我们创新发展。这是文化层面的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机制跟制度层面,我们想逐步的改变这种状态。比如说有没有可能一个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不要直接留下来,在本所做研究人员,至少出去转一圈再回来,到外面可以看看其他学派,看看其他学问怎么做。我了解到,有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美国的一些好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国,但有类似的经历。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和外延扩展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真正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这些判断大家可以讨论是不是准确。为了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当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所面对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所立足的根据都是需要科技支撑,需要技术的支撑。科技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观。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技术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老问题,但是客观事实当中,有的时候往往被模糊。比如科学的价值,我想应该认识客观规律,坚持客观真理,创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也要受实践的检验。但往往在实践当中,做科学的人往往陶醉于发表文章,尤其是Science和Nature的文章。发表文章不是实现科学价值的根本度量,它只不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要真正实现科学价值,还要你发现的科学真理被科学界接受,被社会接受,受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实现科学价值,否则文章就文章化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但也不能不看,毕竟它是一个中间过程。首先是你做的工作,国际科技界检验,觉得这个文章比较有意思,大家看一看。但是我们心中要明白,这不是根本的科学价值所在。有些技术不是简单发表文章,作出专利就可以来衡量的。

  第二,编制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精神是来自于邓小平理论,从总体上部署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我国科技总体布局和体制机制改革,突出重点,优先部署,集中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企业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明年春天会公布,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会起到历史性的作用。

  第三,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或者提高我们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国立研究机构与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前一段时间有争论,说究竟是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看来两方面都不能偏废。作为后发展中国家,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这肯定是一个愚蠢的方针,必须要开放,要消化,要引进,要吸收人家的技术。但是不是照搬照抄,简单模式创造,要消化吸收。我们认为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但是当前突出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要加强。最终出现跨越式的发展,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些科技与产业制高点,我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在所有领域都占据领先地位,我们作为发展中大国,又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有选择的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中间也有辩论和争论,一种意见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科学院,在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很重要。现在看来,只讲一句话不完整,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是在现代社会,有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研究体系的条件下实现的,大学跟国立研究机构源源不断的为企业提供人才,提供新的科学知识,提供前沿的技术源头。因此,企业有可能利用它面向市场,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动力,成为工艺技术跟产品技术投资和开发的主体。所以恐怕要讲两句话,一个是要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国内研究机构、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另外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才比较完全。否则企业创新也会感到后劲乏力。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因为科技创新肯定要以人才为本,无论是做科学还是做技术,我们要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专家和遴选科学家与工程师,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树立科学得失节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我们要坚持以爱国奉献、创新为民为宗旨,倡导解放思想、求真唯实、科学严谨、协力创新、力戒浮躁,专心致研、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我们不能学美国的办法,美国的办法是豪华的医学,铺张的研究,合理的配置资源,同时每位科学家都要珍惜有限的资源,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的学风和工作作风。要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责任,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科学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才能为全社会所理解,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科学才能转化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历史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持续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

              文字来源: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