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调节(Time)

开始播放(Play)停止播放(Stop)暂停播放(pause)声音开关(sound)全屏(full)

 讲座(一) 讲座(二) 讲座(三) 讲座(四) 讲座(五) 讲座(六)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两周年纪念报告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院士

路甬祥: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六)

  白春礼:

  刚才路院长阐述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阐述了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介绍了美、欧、日、韩国、印度科技发展的政策,同时针对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措施和建议。

提问:

  尊敬的路院长,您好。我听了您的报告非常好,其中谈到了科学技术作用对经济社会的重大作用。我们培养的是工程性和实用性人才,我们跟工业界和企业界联系比较多,现在有很多普遍反应,企业里面的科技部门有一种倾向,叫科技完美主义,他设计的产品和从事的项目,特别希望把功能做得很完美或者应用一些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去完成他的产品,有的时候,这样的工作成本比较高、时间比较长,整个投入比较大,和企业的商业目标产生矛盾,有时候这样的人员被企业界慢慢的淘汰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您有什么样的看法?非常希望听您给我们科技工作者和年轻的学生、教育工作者一些建议。

路甬祥:

  这是企业以外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型研究的弱点问题。大学和独立研究机构追求的是科技创新作用。Natrue、 Science,这是本领域最热的刊物,而不关心自己发明的技术或者新发现的现象能够更快的找到应用,找到市场,转化成为产品。而企业恰恰相反,它关心的不是追求文章发表的多么高级,主要是对企业今后的竞争力有没有帮助,对企业的运营有没有帮助。其实企业是把知识变成钱的机构,而大学跟研究机构是把钱变成知识的机构,我们要把这两个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把钱变成知识以后,迅速地能够由企业为主,把新的知识再开发成为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创造出更多财富来。国家税收增加了,经济发展了,科技投入也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否则这个纽带被切断的话,形成不了知识创新。这是我们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科技改革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背后又隐含着科学家、工程师,无论你在大学工作还是在企业工作,你有没有真正的理解科学的价值跟技术价值,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的话,他不会受体制上的局限。比如他在大学里有一项技术发明,它的技术价值就在于应用,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个人如果在大学里边做,他一定会把发明交给企业,让企业开拓市场。如果他认为交给企业不放心,不如我自己做,他会辞掉大学工作,创办一个企业去做这个事情。但是问题我们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人太少。多数人喜欢原来的环境,觉得创新、创新再创新,文章发表再发表,应用不够。我觉得你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后的创新还是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要让企业成为扮演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真正把知识创新的成果重新变为更多的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提问:

  今天听到您的报告感觉很有启发,实际上从1999年开始,为了兴旺科学院的科普职责和使命,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络院的研究所开发了科普网站,通过5年的建设发展,40多个研究所建了60多个博物馆,网络用户受众达到3000万,我们非常感谢这些研究人员和我们一起合作。而您是我们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也非常激励我们这个网站的科技人员。在我们工作中发现,科学院首要任务是科研,这些科研人员参加到科普中有一定的困难,实际上网络有一个特点,能够很快的、及时的把科研的进展情况传达给公众,包括科学院的创新成果,以及很多项目为什么立项、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对于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参加科普工作有什么样的激励措施?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希望得到您的一些建议。

路甬祥:

  你这个问题我想过,但还不能回答的太让你满意或者很简洁。从大道理来讲,科普工作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责任,特别是年轻科学家,他有责任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写成通俗的读物。在精力旺盛的年轻时期,比较专著于研究工作,对科普工作没有像年长科学家那样重视和有兴趣。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引导。第二方面,还要有一批比较专业的科普工作者,比如搞图书、情报、杂志出版的,专业杂志出版不算一般的科普,算科学传播的问题,我们现在鼓励科学院的科学杂志社,因为我们有200多种杂志,希望每一份比较高水准的科学杂志都能同时带一份普及型的科学杂志,这样使得新的科学知识的传播跟科学普及工作能够同时展开。第三,网上科学博物馆还是很有影响的,发展很快,有时候我也上网看,这个工作还要长期坚持下去,因为这对中国的青少年,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不仅是大学,尤其是中小学,可能影响是很深远的。我觉得是不是还要发展一些科普方面的软件开发工具,把世界上的科普资源能够有效地连接起来,或者有效的转换和重新编辑,成为中文读者或者国内读者更加容易接受、查找、阅览的机会。这方面可以向发达国家了解一下,在科普激励方面、社会科普职能方面起什么作用。从我了解来看,科普工作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市场经济国家,并不完全都是无偿的义务行为,它也有相当部分是有出版社出版企业、媒体所承担起来的。所以恐怕也要思考我们的科普机制,一方面要提倡科学家的科普责任,另一方面要鼓励以科普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只有这两方面同时进行,我们13亿人口或者更广大一点,中国的科学技术更多为公众和世界所了解。谢谢。

提问:

  您在报告中提到,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学科将会发挥主导作用,您怎样看待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发展的关系?请您对现在社会上,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在选择专业上的重工轻理的现象。

路甬祥:

  我前面已经讲到了生物信息和应用科学,物质科学依然充满了活力,而且物质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它始终是实验科学的基础,或者说自然科学的基础。信息也要通过物质来传递,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纳米,包括网格技术,哪一个可以离开物理,微加工的过程当中也离不开化学。你如果是学物理的,也不要看人家信息和生命科学很热门,你一定要转移到热门领域去,物理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至于理工的问题,我是学工的,我没有感觉中国是重工轻理,我觉得理也是很高尚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工主要是用应用规律去创造工具,去造福人类,是应用性的。这两方面主要看你的兴趣和爱好,看社会可能所提供的机会以及你碰到的机会来选择。但是的确存在一个问题,现在学理的、学工的,聪明人比例比我们那时上大学减少。现在不是这样,我问我儿女辈的,有一时期考建筑,现在就是金融、国际关系等等。国外也有同样的情况,好在我们人才多,大学生多,现在在校有2千万大学生,理工的比例虽然下降了,总体上还是可以找到好的人,矛盾没有像一些中小国家那么突出。我不是过于悲哀,为选理工比例人数减少而悲哀,过去不太重视人文科学,对国家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们看前面讲到的许多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现在要实现什么科学发展观,要创造和谐社会,又要人与自然协调,哪一个重大问题单单靠科学家、工程师能解决呀,都解决不了,解决不完全,还要有社会科学家,要有立法、执法、司法、工商贸易,搞企业经营管理的都来参与,这个社会才能发展。所以一个时期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人多一点,也是自然的,但总要有一个适合的比例,这个比例只能靠人才市场调节为主。因为我过去也相信,教育部可以指导、可以规划,看来要四五年的时间来预见人才市场的需求,国外也不行,它有一本书,家长选、学生选,这个还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差。多做一些预测估计,发表一些非政府的,特别是多元的研究报告,给家长和学生一个全面的信息,使得他们选择的适当一点,但是完全做到跟未来社会需求一致,看来不太可能。

              文字来源: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