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刷博物馆 > 源远流长的印刷术 > 清代印刷 > 清代的民间印刷    

 
  印刷术的起源
  最早的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
  活字印刷开创新时代
  明代印刷的全面发展
  古代印刷技术的转折
  ——清代印刷

  近代印刷术
  从现在走向未来
 

 

北京的民间印刷
      

  早在辽、金时期,北京就开始出现了民间印刷业,但其规模一直不大。到了明代,随着政府印刷的大规模发展,才有了很快的发展,但还比不上江浙一代的一些城市。

  北京是清代政府所在地,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图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书铺林立,仅琉璃厂一带就有一百多家,隆福寺街也是京都书肆繁集之处。有的以贩卖为主,有的兼作雕版印刷发行。如老二酉堂、聚珍堂、善成堂、文成堂、文宝堂、荣禄堂、文锦堂、文贵堂、文友堂、翰文斋等,都是刻印兼发行的。所刻书大部分是村塾采用的《五经》、《四书》和启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七言杂字》以及初学书写临摹的字帖等。或者是医、卜、星相、佛经、善书、类书、小说、缙绅等。这些刻本,不为藏家士大夫所重视,大都行销民间,所以保存下来的也很少。

  老二酉堂:经营时期较长,肆设于琉璃厂路南,刻书很多,行销华北各地。书前封面题刻:京都老二酉堂,或在书尾刻:老二酉堂梓行。光绪十五年(1835年)刻明伦评《聊斋志异》,朱墨套印,镌刻精审。

  聚珍堂:主人刘魁武,河北束鹿县人,于同治年间创肆北京隆福寺街路南。聚珍堂印书很多 ,而且采用雕版与活字两种技术。《五经》、《四书》用刻版印刷,文学、小说、诗词等作品多用活字排印。聚珍堂所印书籍,版式较小,多在封面题刻:京都隆福寺街路南,聚珍堂书坊梓行,版心下刻:聚珍堂藏版。刻有《书经》、《四书章句》、《幼学琼林》以及用木活字排印的《王希廉评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济公传》、《聊斋志异》等。聚珍堂本各书,校勘审慎,镌刻清晰,属坊刻本中上乘之作。

  翰文斋:主人韩心源,河北衡水县人。光绪年间在琉璃厂设肆。属于书林中通晓版本者。祖孙三代从事书肆经营,长达百余年。刻有《蒙古源流》、《元遗山先生全集》、《清秘述闻》、《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樊川全集》、《百宋一廛赋注》等。该店除刻印书籍之外,收集旧版古书,也是主要业务。

北京鸿远堂刻印的
《满汉字书经》

  陶氏五柳居:主人陶正祥,江苏吴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后来以经营书肆为业。后迁寓北京,设书肆于琉璃厂路北。陶氏长于版本鉴定、搜访异书秘本,深受学者、藏书家称赞,刻有《十三经注疏》、《抱朴子》、《太玄经集注》等。 

  在北京的印刷作坊中,还有一家鸿远堂,于乾隆三年(1738年)刻印过《满汉字书经》,是一种汉、满文对照的书。 

  嘉庆六年(1801年)京都文萃堂刻有《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蒙汉图文对照,三节版 ,上层下层为对照文字,中间是图。收辑了许多当时习用的会话词语,刻印精雅,携带方便。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各族语言的交流,还刻有学习满、蒙、汉文对照的《三合便览》,全书十二册。亦当时坊间刻本。

  其它印刷作坊也刻有很多书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本立堂刻有《医学入门》等医药书籍。韦氏鉴古堂乾隆间设书肆于琉璃厂刻有《辑宋诗钞》。泰山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有《古文释义新编》、《四书读本》、《续彭公案》。文成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有《升仙传》,二十九年(1903年)刻有《诗经》。龙文阁刻有《日下尊闻录》、《徐氏三种》。文宝堂刻有《唐诗三百首注释》等。荣禄堂以刻卖缙绅全书为主要业务,但也刻了一些其他书籍,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刻《名法指掌》,刻印清晰悦目。文锦斋刻了一些医药书籍。文贵堂刻了一些五经四书。文友堂刻有《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说》、《中国艺术家徵略》、《明诗纪事》等。文友堂除刊版印书外,以收售旧本书为其经营特点。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