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中的头象 |
|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从滇西北流经滇南,横贯西双版纳,注入老、缅边界以后,称为湄公河,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而入南海,成为著名的“亚洲多瑙河”。澜沧江是傣名的汉译,“澜”是百万,“沧”是大象,其意为“百万大象之河”。在民间也流传着“傣依象,象靠傣”的谚语,那是说在傣族的先民迁徙到澜沧江流域时,寨子里的人、畜常被老虎伤害,人心慌乱。有一聪明的老者出主意,指挥大家在村寨周围的山地种了很多的竹子和芭蕉。大象喜欢吃竹子和芭蕉,就成群在村子附近觅食,老虎斗不过大象而远离村寨。如今,大象仅有二三百头,成为濒危动物,被保护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中。人类的滥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早已使“澜沧江”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在历史上,傣族人民驯养和役用大象而使西双版纳以“乘象国”、“象耕”和“象战”而闻名于中原;也因历代土司向天朝上贡驯象、象齿而加强了与“天朝”的联系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由于傣族人民把大象当作威严、雄壮、纯朴和稳健等的象征,因而在各种文学艺术中都把大象作为重要的描述对象,以艺术手法重现了它的特性以及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傣族的一个关于开天辟地的传说中,天神创造了16层天和大地,但总是摇晃不稳。他于是从身上搓下一些汗泥,捏了一头大象,又捏了6根柱子置于象背,就把天地稳住了。这样,大象成了人们崇拜的自然灵物,在各个寺庙的前面常见有大象尤其是被视为“神象”的白象的各种形态的精美雕塑。在民间舞蹈中,“白象舞”和“象腿舞”既庄重又普遍,很受傣族群众的欢迎。白象舞的白象是用竹子编扎裱糊做成一空心的白象,象头和象鼻可以活动。表演时由两人钻入象体内,穿着形似象腿的裤,就像汉族双人舞狮一样,做出大象的各种舞蹈动作。白象舞一般仅在重大喜庆节日才表演;而“象腿舞”则是蒙以牛皮的象腿形木鼓作主要道具的舞蹈,在一般喜庆日子也跳,而且几乎每个寨子都有相当多的男青年会表演。表演时鼓斜挂于左肩,左手扶住鼓头、右手击鼓而舞。可一个人独舞、两人对舞或多人群舞,伴以踢足、争斗之状,动作粗犷豪迈。有时也有其他男女伴舞,而围观者常以“水”、“水”、“水”之声为舞者加油,热闹非凡。
以大象作为艺术形象的还有佛寺里的壁画,如乘象图,有各种织锦和筒帕(挎包)上所织的大象图案,也有摆在佛寺佛龛上的白象的各种木雕、铜雕作品。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以大象为艺术表现的各种纪念品更是随处可见。如今,若要亲见野象的雄壮、纯朴神态,只好到小勐养的“野象谷”碰碰运气了。
[上一页] [下一页] |